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阿瓦城投降這件事,並不是一起孤立事件,事實上它還立刻導致了連環變數。
離阿瓦城最近的蒲甘城是頭一個得知訊息的,然後蒲甘城守將、勃生候莽固立刻改旗易幟,宣佈響應東籲候莽猛了。
不僅如此,莽固還十分積極主動地提出要“清君側”,甚至說自己已經派出了兵馬——他還真派出了一萬大軍,只不過那支兵馬是之前應莽應裡的要求派給東籲城的援軍,後來由於莽應裡懶得等,就先南下了,結果那支兵馬到現在還沒趕到東籲城。
其實這裡莽固本身就玩了個滑頭,最早前他就交待了他領兵的長子,讓其慢慢走,不要著急趕到東籲城。他當時這麼說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儲存實力,因為他猜到以莽應裡的脾性,多半等不及這支援軍就會出動,於是他就可以減免損失。
但他也沒料到莽應裡南下平叛居然如此不順利,勃固城還沒收復,東籲城居然反而被圍了,緊接著東籲候莽猛又帶著眼下兵力最足的阿瓦城投降了大明!
這一圈搞下來,緬甸的局面一下子就變得不可收拾。
莽固又不蠢,二話不說就立刻見風使舵改變立場,並且一邊宣佈投誠,一邊宣佈“清君側”。當然這個“清君側”是胡說八道,並不是真要去打東籲城,他在宣佈之前就已經派出快馬,召回自己的長子和那一萬大軍了。估計要不了幾天那一萬大軍就得往回趕,到時候的說法肯定會變成“東籲城自有大明天朝處置,無須我等外臣插手”。
蒲甘城一降,緬北局面徹底崩盤,離其不遠的林汗城馬上也表示“天朝弔民伐罪,罪臣等被迫附逆日久,今王師即至,自當任由處置”云云,並且連夜派出兩撥人馬,一路向東北方向的劉綎表示臣服,一路向東南方向的黃芷汀表示臣服——這倒也不是一女二嫁,主要是這位林汗城守將也搞不清明軍這兩路主將到底誰說了算,只好本著拜神拜全的態度行事。
接下來就土崩了,宣利差怛羅城和卑謬城也一前一後宣佈“本城不設防,任由處置”。當然,它們這倆城其實設防不設防意義都不大,因為它們離東籲相對比較近,原本駐軍就少一些,又被莽應裡調走了主力,現在兩個城加起來才不到一萬兵,守城等於是找死。
此時莽應裡大敗於東籲城南郊的訊息已經傳到了這兩城,它們沒有選擇了。
想想看,六萬大軍都被明軍遠征軍兩萬人一戰打得全軍覆沒,堂堂金樓白象王幾乎是僅以身免。它們這倆城一個剩四千兵,一個剩五千兵,還都是二線部隊,能擋得住南北兩路明軍主力的夾擊嗎?
做夢都沒這麼美啊!沒聽說明軍動不動就是“萬炮摧城”麼?
緬甸的幾個大城,就此算是基本全部降了,但意外的是,包圍著東籲城的黃芷汀卻似乎並不急於攻城,雖然在東籲城外擺了一百多門大炮,卻根本不開炮,每天就這麼沉默地圍著,不知道在等什麼。
又過了三天,黃芷汀和劉綎在信使來往中達成了一項類似於協議的東西,雙方以林汗城為軸線劃分臨時佔領區,劉綎與鄧子龍所部不南下,黃芷汀所部也不必北上。
其實究其原因很簡單:雙方的兵馬都不夠用。
劉綎和鄧子龍所部,還包括了最近從雲南陸續南下的援軍,加在一起也才三萬多不到四萬,而緬北光莽猛就有將近四萬降軍。再加上蒲甘城和之前見風使舵又投靠回大明的外附宣慰們,劉綎和鄧子龍兩部要靠手底下這三四萬人震懾將近十萬大軍,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黃芷汀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之前勃固-東籲一戰,前後俘虜超過五萬緬軍,而她手底下精銳只有不到兩萬(戰損了一些),加上勃固警備軍在內,也只是和降兵數量勉強相當。然後林汗、宣利差怛羅、卑謬三城的降軍也過萬了不提,關鍵這每個城還都得派兵去“收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