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觀。”

可見陸九淵時期的心學,是一種典型的“道德實學”,其出發點是為了糾正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以來,由於佛教、道教的大發展造成計程車大夫階層過分關注彼岸世界,輕忽現實倫常的“虛玄”傾向。也是為了糾正士人只關注儒家聖賢的經籍,忽視個人道德修養的劣習。

說了陸,自然要說王。王陽明是明朝中葉的思想家,與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等創立學說的思想家一樣,他們提出一家之言,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並且因為有一定的實效才能夠在歷史上流傳。如果是主觀主義、脫離實際的學說,早已被歷史發展的大潮淹沒了。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所面臨的歷史課題不同,故他們所反對、所提倡的學說性質也不盡相同。

王陽明所面對的歷史問題是:朱熹的理學已經被欽定為官方哲學,是對儒家經典的權威解釋,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下,每一個學者都會面對這樣一種歷史的悲劇:他的學說如果不被官方接受,就不可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從而產生實際的影響;而他的學說一旦被官方接受,則立即凝固、僵化、喪失面對不斷發展的生活現實,以及不斷調整、改造、發展的生命力。

這是政治意識形態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學術思想不斷變化的性質的內在矛盾決定,朱熹的理學也是如此。

王陽明的青年時代與那個時期大多數學子一樣,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但是,循著朱熹“格物致知”的思路,王陽明在“竹子”上並沒有格出天理,從此他轉向陸九淵的心學。

他說:“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陽明繼承了孟子“萬物皆備於我”,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學傳統,將人的主體意識與萬物聯絡起來,認為格物不是格外部的客觀事物,而是格人心中的萬物影像。

所以他又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由此,王陽明得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結論。

關於王陽明與朱熹學理上的關係,後世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甚多,此處不多贅述。總之,王陽明走上反對程朱理學的道路,除了學理上的原因,更多的還有現實考慮,就是由於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科舉教材以後,日益走上了凝固、僵化之路。

他批評當時的社會風氣說:“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慾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當時許多士人將程朱理學當成升官、發財的敲門磚,而忽視了程朱理學道德修養的意義,所以完全違背了程朱理學糾正人心,改良社會的初衷,反而導致理學出現嚴重的“虛偽化”。而王陽明弘揚“知行合一”的心學旗幟,根本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內聖外王”的經世致用傳統。

從內聖的角度講,他的“吾心”、“良知”就是天地萬物執行的“實理”。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實理流行也。”

他將宇宙萬物執行的規則稱為“實理”,而對“吾心”格致的過程,就是對這些規律的認識過程。他說:“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也?”

所以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心中之理,也是萬物之理,二者是可以完全等同的。他又說:“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因此他認為,格致心中良知,就可以獲得宇宙萬物的實理,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獲得實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