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9章 糧在湖廣,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美洲三大神器當然是救明的關鍵法寶,但其實這個事情絕對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搞到種子就夠了嗎?

高務實前世在黨校進修的時候,曾聽黨校老師粗粗地講過一下三大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推廣,聽完之後,他一點都不覺得這三大農作物能夠很快的在中華大地上全面鋪開。

這個理由要說明白,得從這三大農作物的引進說起。玉米何時被引入中國,後世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玉米早在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之前就已經被引入了。當然,主流觀點是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之後才傳入的。

然而,具體的時間點還是有分歧。有1500年、1531年、1560年、1572年等多種說法,其流通渠道的說法也很不一致,有經過西北(西班牙-麥加-中亞細亞-西北)、西南(西班牙-印度、緬甸-西南)、東南海路(西班牙-菲律賓-中國商人-東南沿海地區)三大觀點及三大觀點的組合。

高務實當時是去進修經濟課程,對此研究不深或者乾脆說根本沒有研究,其實就是聽老師提了這麼一嘴,所以他也沒法判斷到底哪一條才是真的。不過單從感覺上來說,他覺得海路似乎可能性更大,只是這玩意光靠“感覺”可沒用。

反正,玉米直到韃清前期,雖然全國各地都已經有了種植,但是並不普及,這一點是肯定的。真正被大規模推廣時間是在乾隆、嘉慶年間,因為人口大規模增長的壓力下,韃清政府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相對來說,南方早於北方普遍種植,北方甚至到了清末、民國初年才開始大規模推廣。

那麼,番薯呢?以前有一種說法,說中國在漢晉時期就已經有了番薯。但農業史普遍不認可這種觀點,主流觀點認為漢晉時期發現的是甘薯,也就是山藥。真正的番薯引入中國的時間,最早認為洪武二十年(1387年)引入,但同意的人也很少,主流觀點還是認為萬曆年間中國才引入了此物種。

番薯到了明末,在福建、廣東有大規模種植,江蘇、浙江有少量種植,也就是說在韃清前期之前,番薯只在長江以南地區廣泛種植。乾隆時期因為人口壓力,除了邊疆地區和甘肅(包括現在寧夏在內)等外,才開始了全國性種植。於是到了嘉慶、道光時期,番薯成為主糧之一。

再說馬鈴薯。此物引入中國時間最早應該也是萬曆年間,但因為證據比較模糊,學術界公認的是清初,具體時間是臺灣省在1650年的種植記錄。而其最晚的引入時間記載,是晉商透過俄羅斯經商從哈薩克傳入,也有人認為“回回山藥”也即馬鈴薯是回族同胞從西北引入的。

可是,因馬鈴薯的屬種的退化問題,經過多次、各種途徑引入,同樣是到了乾隆時期,才獲得大規模推廣。

也正是因為這三大神器都是經過多年發酵,到了乾隆時期才發的威,所以虜酋乾隆明明是個敗家子,卻居然能混成某些人口中的聖君,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諷刺。

反過來看,引入三大神器的明末也是夠倒黴,沒扛到三大神器認主就先一命嗚呼了。

正因為知道這些情況,明白新物種推廣不易,甭管是因為屬種退化還是老百姓需要接受時間,反正這事兒肯定不是三年五載能辦成的,因此高務實也只能一邊派人蒐集種子,一邊另想它法緩解北方災情引發的動盪。

能有什麼辦法呢?無非是南糧北調。因為哪怕就是小冰河期最嚴重的時段,南方受到的影響也不大,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減產。

但南糧北調可不是容易的事,朝廷為了南糧北調,每年花那麼大工夫維護運河、管控漕運,最後還是不得不另開海運,而哪怕開了海運,到現在也只是維持局面——當然,這個局面比歷史同期要好一些。

這麼一看,朝廷可沒有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