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靠山吃山(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鄭當然不缺煤,這地方是後世鄭煤集團的重要產區之一,怎麼可能缺煤?從鄭州往南,過新鄭、許昌直到平頂山,這一線一路往西,直到洛陽的偌大地區,全是煤礦分佈區,如果再加上洛陽西面的義馬礦區,整個豫西的礦區就包圓了。
當然,高務實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煤礦,他既沒有這麼強的開採能力,也沒有這麼強的消化能力,他只需要在新鄭開兩個礦就夠了——大致就是後世新鄭市的趙家寨煤礦和王行莊煤礦。
這兩個礦有幾個優勢:第一就是離新鄭縣極近,都在新鄭縣城以西二十里左右,肩並肩手牽手的挨在一塊,區位優勢明顯。
要知道在大明這個時代開礦,有礦不是關鍵,關鍵是你開了礦還得運得走,如果運輸困難,除非是金礦銀礦,或者再不濟也得是個銅礦,那才不會蝕本。如果跑到深山老林裡去挖煤,一準能把內褲都虧掉。
第二個優勢是礦大。有多大呢?先不說王行莊煤礦了,就說趙家寨煤礦,後世的探明儲量是4.7億噸,開採能力是300萬噸每年,乃是河南最大的煤田。
高務實不指望什麼300萬噸,他沒那麼好的裝置,但哪怕降低到後世的百分之一,也有三萬噸煤了……這可是在明朝,三萬噸就不是小數目啦。如果再加上王行莊,兩礦一起年產五萬噸煤,那肯定不在話下。
如果高務實有興趣在新鄭周邊大力開發的話,足以形成他除了京師煤礦(包括開平和京西兩部分)之外的第二個煤炭生產基地。
第三個優勢是有焦煤。中國煤炭雖多,但其中可以煉焦的部分,比例卻不太高,所以能產出煉焦煤可以算是一個優勢。
但具體到新鄭,卻有點尷尬,因為新鄭只有煤,而沒有值得開發的鐵礦,至少高務實不記得新鄭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鐵礦。
本來放眼整個河南,鐵礦就不是主力資源,離新鄭最近且在大明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多少有點開發價值的鐵礦,在高務實的印象當中,大概是許昌鐵礦。
然而問題在於許昌不僅有鐵礦,它自己也有煤礦,而且產量同樣不低。如果要在許昌鍊鋼,那根本無需從新鄭運煤,直接在本地就能搞定。這樣的話,從新鄭運煤去許昌鍊鋼,或者從許昌運鐵礦石來新鄭鍊鋼,以大明這個時代的運輸效率來說,完全是腦子有坑的行為。
高務實深知自己只是個文科生,對於鐵、煤之類,全是靠在縣委工作時的一些接觸才有所瞭解,讓他把大明的鍊鋼技術稍稍提高一下,達到不必用木炭鍊鋼,他還能勉為其難試一試,可要再先進一些,甚至能牛逼到去玩鐵路,那可就太為難他了。
所以在河南這種內陸地區提高運輸效能這種事,高務實自問是無能為力的。
但高務實沒搞清楚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許昌鐵礦的具體位置——它位於後世許昌市建安區蘇橋鎮,此處在大明隆慶年間屬於長葛縣(新鄭和許昌的中間位置),離新鄭其實只有三十五公里——也就是七十里路。
這其實是一個完全可以接受的距離,可惜高務實不知道。
他左思右想,決定還是先把新鄭的煤礦開起來,就算不能鍊鋼,賣蜂窩煤也可以給家鄉創收——這個年代的人,其鄉土觀念極深,一個官員如果不想辦法給家鄉造福,甚至有可能捱罵。
隨便舉兩個例子:高務實的五伯從都督府致仕回新鄭之後,上疏朝廷在新鄭境內設定了郭店馬驛,以方便新鄭人出行,為此他還主動帶頭出資、集資,結果僅高家五房(四房絕嗣,不算在內)的聯合出資就佔了地方出資的一半;郭樸致仕回到安陽之後,由於他是個標準的窮官,沒法在經濟上照顧家鄉,於是就參與編寫安陽縣誌等,也算是為家鄉出了一把力。
所以高務實寧可暫時放棄在河南鍊鋼也要開採新鄭煤礦,主要是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