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務實這次隨朱翊鈞出了趟皇差,前前後後包括在天壽山的耽擱,滿打滿算不到五天,結果回到京城居然還有封賞。不過不是什麼正經的官職升遷,只是提了下文散階,從承務郎升了儒林郎——沒什麼大用,這倆都是從六品。如果用後世的說法來強行類比的話,儒林郎大致相當於資深承務郎。
對於高務實來說,一個月加兩石祿米、幾尺布帛,那真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他又一頭扎進故紙堆中,和蕭良有、王庭撰以及一干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開始整理文牘、纂修會典。
這次去天壽山的途中,朱翊鈞對纂修會典一事和高務實交過底,他暗示高務實,這次纂修可以壓縮一下時間,因為將來估計還得再修一次的,所以高務實“漏一點不要緊,只要錯誤之處少些”。
高務實這才知道朱翊鈞這次把纂修會典的事情舊事重提,根本就是在給自己找功勞。
不過想想也是,高拱新政以來,國朝制度確實有不少修改的地方,而現在改革還在進行之中,郭樸雖然持重求穩,但仍然會有一些制度調整,所以其實現在纂修會典很有可能過幾年就過時了,到時候的確還得再修。
不過高務實也不是一點麻煩沒有,主要的麻煩在於人手實在有些不夠用。
之前高拱提出修典的時候,調集了大量資深翰林,結果修了幾年只出了個初稿,高拱自己竟然意外去世了,後來郭樸的主要精力被牽扯到穩定高拱離世之後的大局,修典這事兒就慢了下來。
然後高務實入職翰林院,朱翊鈞想方設法要給他塞點功勞,就把修典這事給提了出來,翰林院只好強行交稿,郭樸等人知道皇帝的心思,直接把稿子給翰林院給打了回來,說不合格,要求重新來過。
這肯定是很打擊人的事,結果一些資深翰林都不樂意幹——其實修典這件事,翰林院本身就一直有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修典成功,大家都是官升一級。
那這就導致了一個隱性問題,既然修成之後大家都是升一級了事,我修一百卷是升一級,你只修一卷也是升一級,我憑什麼多幹?
大家都是學霸出身,能有幾個真正的書呆子?於是大家都磨磨蹭蹭,能少幹堅決少幹,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幾年下來,愣是沒編完。
這批人也是煩了,覺得編幾年還沒輪到官升一級,那還不如去幹點別的,甚至哪怕熬資歷也比干這個強。所以能有門道的找門道,能使錢的就使錢,要麼想方設法去當日講官,要麼找路子去內閣入直,再不濟也要混入內書堂去教宦官們讀書,總之都比留在翰林院修典強。
如此一來,高務實手裡能使的人就越少了,隆慶年間的進士那是一個也沒剩下,全是萬曆二年、萬曆五年這兩科金榜的翰林官,再就是他們庚辰科三鼎甲。
高務實他們三個就不說了,萬曆前兩科的翰林官也談不上有多少“工作經驗”,他們大多是剛剛庶吉士散館,好幾個都是以纂修大明會典為頭一個差事。
所以現在相當於是一堆的新手菜鳥們,在主持國家制度編纂,衝勁倒是有了,錯漏什麼的只怕在所難免。
眾翰林都開始賣力幹活,而高務實為總修纂,自是按照重修凡例逐條對修纂官分配。稍後太僕寺,光祿寺,工部等部的催纂官前來,送上各衙門新造的行事見例,以及造表文冊。
大明會典是以官統事,以官署為綱目,分門記載,所以每個衙門都要有催纂官,來配合翰林院重修大明會典。
而高務實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拿到這次功勞,也不能不給自己加擔子,不僅負責匯總審編,還自己給自己分配了最麻煩的典章變化這一塊。而其他同僚分配到事,都是比照過去的條例去各本典籍裡查,依照典籍比對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