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一石激起千層浪了。大明這些高層決策者們可不同於高務實,他們可不會覺得蒙古人學會耕種是件好事。
他們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開荒耕種,那麼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災”、“黑災”等自然災害對他們的影響就會大幅減弱。這樣的話,蒙古人的實力就會加強,對大明的依賴度也會減弱。長此以往,他們既有農耕糧食維持生計,又有草原牧場獲得騎兵優勢,豈不是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了?那還得了!
至於草原上是不是有那麼多適合農耕的地區、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乃至於農耕與遊牧制度混合之後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他們是很難想得明白的,這不是智慧所限,實在是時代的侷限。
其實農耕與遊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經有過:遼國就是典型。但實際上,遼國自從發現宋朝並不是可以輕易征服的之後,它做了什麼?它滿足於勒索一點歲貢,然後就老老實實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後,這控疆萬里的大遼,竟然被當時看來其實還頗為“弱小”的金國給滅了。
遼國何以敗給金國?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一定不能忽視:足以自給自足以後的遼國,頓時失去了擴張的動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還羨慕“南朝”,尤其是文化。於是,野蠻變文明,可惜在變的過程中,被一個新生的、更野蠻的政權給覆滅掉了。
高務實想要用的手段,其實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蠻,讓其不得不為自己所用,但他的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來說,很難說服這些大明朝廷的高層,因此他才沒有把趙全等白蓮餘孽拿出來說事。
誰知道他不說,自然有聰明人幫他說了。
高務實心中嘆息,白蓮教那幫人其實對於蒙古人的漢化還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漢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辦了宅院,搞出那漢蒙合璧的小樓出來?
但高務實馬上又想道:算了,沒有趙全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引導蒙古貴族們,讓他們加速漢化——比如把漢那吉就是個很好的突破口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