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章 翰林清貴(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士負責撰寫、詳正文書,考議制度等,同時備天子顧問;侍讀、侍講負責為皇室成員講讀經史;修撰、編修、檢討等負責撰修實錄、玉牒、史志諸書等。

除此之外,翰林院的職責還包括掌管科舉事務、教習庶吉士、組織重大典禮、稽查理藩院檔案等等。凡此種種,理論上都是些名義很大,但油水很少的差事,因此而“清”。

眾所周知,大明的官員俸祿在歷朝歷代中倒數第一,本來這“頭把交椅”應該是清代,但自雍正後實行了京官雙俸祿制度,外官養廉銀製度,官員的待遇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大明的京官是出了名的窮,要不是有地方上的冰敬、炭敬等孝敬,京官們單靠自己的俸祿甚至養不活一家人,而其中翰林官更是窮官中的戰鬥機。

翰林之所以最窮,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它其實並不是一個行政機構,手上沒有權力,只能靠點工資度日。大明的翰林院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能算是一個正式的衙門,說它是一個培訓機構似乎更為確切,翰林們實際上是大明帝國的後備人才——高層後備人才。

但是窮是暫時的,翰林這個身份蘊含著無窮的潛力。因為,翰林院是有明一朝科舉精英薈萃之地。明初時,翰林官皆由皇帝特簡或舉薦,洪武年間,翰林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途選入的,到了景泰年間,翰林院中非進士出身的還有十之四五,而自那以後,則逐漸被科甲進士所壟斷。

此後,想要進入翰林院就只有兩種情況:一是殿試中的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等官;二是館選,也就是從二甲、三甲進士中選文學優等即及善書者為庶吉士,當然前提是要經過考試,即“朝考”。考試錄取者進入翰林院學習三年,優秀者留翰林院。

翰林官平時的工作雖然“清”,可一旦升遷就會有常人不具備的優勢。比如,大明官制中就有規定,南北兩京的禮部尚書、侍郎,吏部的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六部尚書由翰林出身者,則兼翰林學士,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

另外,輔導太子為職的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的官員,無論何品必帶翰林官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春坊大學士不常設,庶子、諭德、中允、贊善、洗馬,則帶講、讀學士銜。也就是說,這些輔佐太子的官員,將來新君即位,便可成為新朝重要成員。

還有,主管國家教育的國子監也與翰林有密切的關係。儘管國子監也是個是清水衙門,可它擔負的是國家教育大計,因此明代官制中規定,國子監最高長官祭酒及司業非翰林出身不能遷轉。

按照高務實的理解,明朝的翰林官不僅作為侍從機構影響著方方面面,而且擔負著為國家重要部門輸送人才的任務。如果說國子監是育才、儲才之所,那麼翰林院就是養官、儲官之地。

說到這裡,讀者諸君就一定明白了,翰林們在翰林學習的三年期間,那是名副其實的窮,可為何進士們哪怕擠破腦袋都想往翰林院中擠?道理很簡單,因為畢業之後,他們的就業前景遠遠高於一般的進士。

一個進士如果被外放為七品知縣,那麼就意味著他要一級一級地慢慢升遷,而庶吉士一旦畢業,就有可能一年幾遷,而且將來還有很大機會入閣,成為國之輔臣。

最後還有一個說不定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翰林出身的官員死後還有一項極大的殊榮:他們可以以“文”為諡,譬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文正”——你不是翰林出身,那就想也別想,這也是很多進士想法設法也要成為翰林的目的之一。

正是因為習慣了這種“清貴”,翰林官們哪怕窮得喝風拉煙,心理優越感都是很強的,對於一個“不夠格”的“同僚”,當然也就格外不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