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一)上中下三策,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飛速中文. 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德川家康之所以對甲斐姬回日本——尤其是出現在堺港——的訊息如此吃驚和緊張,自然是有原因的。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按照他此前與高務實的密議,甲斐姬此次回日本就要與他商議過繼養子的具體事宜了,然而這件事在家康的計劃中卻偏偏不能辦得太早。
家康的計劃其實應該按照其目的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作上中下三策:
上策的目的在於保證日本獨立自主,不被來自外界的力量干預國內事務,當然也就能夠保住所謂的日本國體;
中策的目的是在上策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儘量確保外界力量不會直接出手干預,而是透過他德川家康來進行。這樣的話,局面雖然可能會難堪一些,但日本的國體也應該還可以維繫;
下策的目的,那就是在前兩條都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儘量確保德川家的家名和血脈得以延續,至於其他方面,那就顧不得了。這個結局是最糟糕的,家康甚至悲觀的認為如果到了那一步,德川家的家名和血脈本身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以上只是目的,具體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怎樣,家康當然也反反覆覆認真思考過很多次。
想要達成上策,首要的大事就是讓高務實認為日本是個刺蝟,讓他覺得自己胃口雖好,卻不願意下嘴。
正因如此,家康這段時間來一直盡力避免和石田三成發生衝突,對於三成挑唆前田利家等人對自己搞的小動作,也只是一手軟、一手硬的準備著。
按照他對前田利家的瞭解,此人還是比較有大局觀的,只要自己手中有足夠的力量放在近畿,前田利家為了大局考慮,必然不會兵行險著,搞得雙方兵戎相見。
家康確信利家心裡很清楚,在太閣已經離世的當口,他倆如果發展到那一步,日本一定徹底亂套,而那就違背了信長和秀吉的遺願。
而只要他倆不亂,其他大名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武將派和奉行派之間的矛盾,就一定能夠壓得下去。壓下去這股矛盾,日本看起來就還保持著團結,保持著明面上擁有的五十萬大軍。
明軍的戰鬥力很強,這一點德川家康絲毫也不懷疑。如果不強,朝鮮戰場怎麼會打成那副慘兮兮的模樣?然而明軍再強,面對五十萬大軍同仇敵愾的日本,也不得不考慮一下跨海遠征所需要的花費,以及可能出現的巨大戰損。
家康透過秀忠在三崎城的觀察以及對朝鮮戰場的總結,認為明軍強歸強,但對於傷亡的承受能力恐怕遠不如日本。
兩個例子能夠說明這一點:第一個戰例,碧蹄館一戰之後,李如松立刻後撤,並且在後續的作戰中明顯不肯再打硬仗,存在非常明顯的儲存實力之念。
儲存實力這種心態,家康是很能理解的,畢竟他德川家能夠從區區三河做大到如今的地步,也少不得把這種理念貫徹進一切戰略之中。
不過問題在於,碧蹄館一戰當中,明軍的戰損其實遠低於日軍。日軍明明在戰術、兵力層面都佔盡優勢,但最後戰損的戰損卻是明軍三倍以上。
而偏偏在這樣的戰果之下,明軍二話不說就退了,反而日軍還能堅持觀望一下,直到發現其餘各部明軍開始分路逼近,考慮到確實打不過,這才不得已後撤。
第二個戰例就是釜山之戰,尤其是釜山之戰的前哨戰蔚山之戰。
在這一戰中,按照加藤清正等人送回日本的戰報,一開始由於對明軍的戰術考慮不周,蔚山倭城失陷很快,日軍只能撤到雙子城的另一面島山倭城,負隅頑抗之下,其實局面岌岌可危。
雖說島山倭城修建得易守難攻,但按照加藤清正自己遞交的戰報來看,只要明軍繼續維持攻勢,最多再有五天,同樣傷亡慘重的日軍必然無力抵擋;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