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十六)八萬頃!,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復了一點,回到55萬公頃。

這裡有一點比較反常的情況要注意,就是公頃的面積其實遠小於“頃”。公頃這個度量衡屬於舶來品,“頃”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大面積單位。具體來說,一公頃等於15畝,但100畝才是1頃,故1公頃只相當於0.15頃。

八萬頃有多大,這樣一看就很明白了——古人之所以形容豪門大族“良田千頃”,那就是因為“頃”真的很大,一千頃相當於十萬畝了。

楠榜省的面積比南蘇門答臘省小了不少,但耕地面積倒是差不多大,2020年也是約55萬公頃,糧食產量為265萬噸,略低於前者。

這裡只說面積,兩個省在後世的耕地面積大概就是110萬公頃,大概相當於16.5萬頃。不過後世因為城市化、工業化等等緣故,耕地面積其實反倒不如農業時代那麼大。

即便就按照16.5萬頃耕地面積來看,高務實實際上也只劃給皇帝不到一半的“可墾良田”,剩下的部分也夠他做其他安排了。

當然,這都不是當務之急,因為當務之急其實說到底還是缺人——當地土著在種田這種事情上,高務實是真心瞧不上的,他們實在太懶散了,在最典型的農耕民族眼裡完全屬於浪費土地資源的那種水平。

所以“南洋群島”嚴重缺人,而且擺明了說就是缺明人——甭管是漢族還是漢化程度較高的一些少數民族都行,反正去南洋種田都屬於降維打擊。

問題是高務實現在“搞人”的難度也不小。他又不能隨便拉人上船,幾乎只能等災民,還是那種朝廷實在賑濟不過來的才行,而這種災民往往拖家帶口,有時候一家七八口人,真正的勞動力能有兩個就算不錯了。

拖家帶口當然有拖家帶口的好處,那就是到了南疆、南洋容易紮根,不容易有“衣錦還鄉”非要回家鄉置業的麻煩。

而壞處就是開墾的壓力緩解得不夠快,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有“擴大生產”的能力,此前只能勉力維持京華劃分給他們的基礎地。

不過,高務實幹這個之所以問題重重,歸根結底在於他是“臣”,不能隨意把皇帝的臣民給弄去海外不回來,但如果皇帝自己去做這事就無所謂了——何況皇帝未必需要把普通百姓弄過去種地。

皇帝手裡有大把大把的軍戶,而且還是祖宗不知道多少代就沒了土地的軍戶,差不多屬於無產階級的那種。讓這種軍戶去海外種地,就算當做普通佃戶來用,皇帝每年收租也能收到手軟。

大明到底有多少軍戶?說實話,高務實這個戶部尚書都不清楚,甚至於兵部和五軍都督府恐怕也不清楚。

為什麼?因為後期幾乎不統計了——統計也統計不明白。

單從衛所名冊來看,大明早期比如洪武朝,軍戶全國325個衛所,軍戶大概是180萬,按照一戶出一兵但一戶基本不可能只有一個人來看,怎麼著“軍戶加軍屬”也有五百萬人以上。

萬曆朝呢?全國有493個衛所,將近500個之多,名冊上有276萬軍戶,那恐怕有七八萬人了。

而且萬曆朝和洪武朝還有明顯的不同,那就是軍戶之中也有隱戶,實際上成為軍官的農奴那種,人數是多少連高務實也沒個準——總之這玩意壓根沒法弄明白,完全就是個糊塗賬。

唯一能確定的就一件事:他們人數很多,只要皇帝能給地,一定會有人去種。

八萬頃地,八百萬畝,讓高務實去湊人,猴年馬月才填得滿這個坑,但如果是皇帝的皇莊,同時又能為人滿為患、耕地不足的各地衛所減輕壓力, 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個雙贏的主意。

當然,這裡頭恐怕還會另有博弈,比如各地衛所軍官多半不會願意把最好的勞力交給皇帝,願意給的要麼是身體素質一般甚至偏差的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