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圓八)摧枯拉朽,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羊皮囊子裡都帶著十條紗布,以及一小瓶“百寶丹”(類似老雲南白藥,分成兩部分,粉末和一顆保險丸)。

戰時受傷不算嚴重的,明軍將士都可以自己先來點百寶丹,再扯一條紗布出來纏上,這就算完成了應急止血。

中醫有個說法,大意是跟氣有關的用人參,跟血有關的用三七。百寶丹的主藥就是三七,對於什麼止血、化瘀這一類傷患,三七堪稱神效,這也是當年紅朝大軍會把雲南白藥捧上神壇的原因——那是經過無數殘酷戰場證實過的真有效。

但明軍精銳能不把一點小傷當大事,朝鮮軍就顯然做不到了。如果高務實能親眼目睹這支軍隊的表現,應該會評價他們的水平連八里橋之戰的清軍還不如。

至少,八里橋之戰的清軍雖然被英法聯軍打崩了多次,但退著退著還能重整,然後再次發動進攻,整場仗前前後後打了大概八個小時。這一點朝鮮軍看來根本做不到,他們居然當場就崩潰了。

[注:八里橋之戰其實是一系列交戰,後世主流評估認為實際交戰約八小時,並非衝鋒送死當場全軍覆沒。]

不過有一點這兩場仗很是類似,就是面對火器化軍隊的冷兵器封建軍隊雖然看似慘敗,然而實際上在戰場上直接遭受的損失都不大。

八里橋之戰在後世被誇張成清軍全軍戰歿,這是胡說八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英法聯軍中的一些親歷者用“記載傳奇”的風格來寫自己的經歷。

要知道,歐洲人因“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大軍橫掃歐洲,以及後來的蒙古西征吊打歐洲聯軍這兩段慘烈歷史,所以一直對“東方韃靼騎兵”是有內心恐懼的。當他們戰勝韃清所謂“滿蒙主力”之時,內心的感受可謂是揚眉吐氣,把千年恐懼一朝掀翻。

這樣的心態使得各種記載充滿“傳奇感”,為了證明自己贏得不容易,反而強行把清軍的英勇誇大,甚至寫成全軍戰歿云云。

事實上呢?後世研究發現清軍的直接戰損大概只有1200人左右,大致只佔參戰總兵力的4%,真要說有什麼讓後世人覺得怪異的,那或許就是將領損失較大——但這是由於王朝晚期的封建軍隊戰鬥意志過於拉胯,如果將領本人不肯帶頭,就幾乎沒法指揮大軍真正進攻。

將領帶頭,對面敵軍又是熱兵器軍隊,那你這將領自己成為損失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奇怪?熱兵器時代的軍隊可都是要求軍官不可衝鋒在第一線的,否則你英勇是英勇了,但你戰死之後軍隊的指揮可怎麼辦?

當然,沙俄是個例外,因為沙俄封建程度高,火器水平相較於同時期的歐洲又一直落後一些,需要指揮官發揮英勇作戰的主動性來帶動全軍,這也是沙俄軍官損失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注:這風格直到當前的俄烏戰爭,居然還在俄軍中延續。]

朝鮮軍的表現呢?那就更別提了!

按張萬邦的估算,剛才這一輪直接將南線朝軍打崩潰火箭齊射,真實殺傷最多五百人,剩下或許有千餘人或者最多兩千人的輕傷、微傷,但那理論上是不影響繼續作戰的。

然而朝鮮軍南線近萬人就這麼崩潰了,甚至靠前指揮的張思孝都認為應該趁勢進攻,讓他們連重整旗鼓的機會都沒有。

張萬邦算是從善如流,而且不止是准許進攻,甚至一下子調整了全軍的作戰計劃。

他原本擺出空心方陣來,是把這支高達三萬人的朝鮮“精銳”當成他早年面對的辛愛嫡系、炒花嫡系兩支蒙古精銳對待,打的主意是透過堅決防守讓對方撞個頭破血流,最後再投入精銳直取朝鮮中軍獲得完勝。

現在看來,這是嚴重高估了朝鮮軍的實力,尤其是對方的“組織度”。如果把張萬邦所部的組織度看做一百,那麼朝鮮軍的組織度頂破天不超過三十,搞不好只有二十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