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句麗。
總的來說,李世民對高句麗用兵三次,每一次派兵的數量雖然不算多,但每次都取得勝利,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唯一的不足也就是沒能滅國吧——可能後世對李世民的期待值實在過高了一些,搞得好像打殘都不算贏。
第四個對高句麗用兵的是唐高宗李治。655年,李治發兵進攻高句麗,斬殺眾多敵軍;658年,李治再次派兵進攻高句麗,佔領眾多城池;660年,李治派蘇定方遠征高麗,這一次蘇定方滅了高句麗的盟友百濟;661年,李治再一次派兵進攻高句麗;666年,李治繼續進攻高句麗——這一次,唐朝終於佔領了高句麗全部地方,徹底滅亡高句麗。
換句話說,李治至少五次派大軍出征高句麗,且最終徹底將其滅亡。有唐一代之極盛非在太宗,亦非玄宗,更非女帝,實在高宗也。
(順帶說一句,實際上高宗的政治手腕之高,武后只配吃屁。他唯一的失誤是沒料到自己死太早,而且更沒料到年過花甲的皇后居然把自己的兒子玩得團團轉,甚至還在那般高齡以女身稱帝了——這玩意換了誰也料不到吧?)
那麼,主要問題來了:高句麗為何非滅不可?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高句麗的地理位置過於重要,這是中原王朝滅高句麗的最重要原因。高句麗的統治範圍一部分在遼東,另一部分在朝鮮北部。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裡——尤其是遼東,必須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一旦由其他政權統治,對自己的威脅就會非常大。
這個道理很簡單,由遼東進攻燕雲,只要如遼國一樣拿下燕雲十六州,中原北部就不得安寧,只能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而地處遼東、朝鮮北部的高句麗與很多遊牧民族接壤,如果他們依靠半農耕的強大經濟實力統一了這些遊牧民族,接下來進攻中原可謂順理成章,自然不得不防。
此外高務實當年還細說了很多諸如地形、經濟、戰馬、周邊形勢(突厥、吐蕃、南詔如果加上高句麗,最壞的情況就是中原王朝四面受敵)等,當然這些都沒有位置重要。
這裡“位置”,其實就是後世所謂的地緣政治問題。
不過高務實當年沒有止步於此,他還延展開來說了另一些大明當前所面對的情況。比如海防,比如資源,比如控扼女真等。
朱翊鈞還記得很清楚,自己當初聽完之後其實也沒太過重視,只是笑呵呵地回答:“幸而今日朝鮮為我忠藩,諸事無慮也。”
如今回想起來,高務實當初聽到自己這番回答之後……似乎沒吭聲,而面色頗為沉肅。
朱翊鈞也不由得暗暗心驚,看來務實對朝鮮是早有預謀的,而且這預謀甚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朱翊鈞趕緊回憶了一下高務實當年還提到過一些什麼事情,尤其可能是他目標的事。
想了一會兒,朱翊鈞暗暗琢磨:難道是西域和烏斯藏?
西域也還罷了,好歹是條大商路,何況再展漢唐雄風也免不得要去西域。可是,烏斯藏那鬼地方聽說根本不是人待的,大軍去了之後連呼吸都成問題,務實不會真有興趣吧?
這種地方要來何用?就算拿下來了,稅也收不到幾個,甚至搞不好都沒有願意去那兒做官的人……不行,等務實這次回來,朕必須得問一問。
明軍同時做的第二件事,南部、中部兩路大軍趁機大舉收復日佔區。這一點在前線明軍看來屬於摟草打兔子,順便就幹了,但是在朝廷看來卻不同。
在朝廷眼裡,他們收到的訊息就是今日復晉州、明日下忠州、後日佔光州、再後日又克全州……總之是捷報頻傳,八道盡復指日可待,戰場形勢極好——不是小好,完全就是一片大好。
明軍做的第三件事,那就是不僅陸上大捷連連,還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