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章 平倭(十三)主戰與主和,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兵才是兵法上策。”
朱翊鈞說道:“援軍糧餉如有所需,朕定會撥付,朝中有任何流言蜚語彈劾前線,朕都會置之不理,因為朕知道臨敵大戰自當給予將帥臨機專斷之權。
朕聚天下精兵集於朝鮮,正是盼其能恢復朝鮮失地,驅逐倭寇,揚我天威。朕也不會辜負全軍將士,自然也不希望有無謂的傷亡,若請降是真,則將一改戰局……周詠,你還未回答朕,如何斷定此非緩兵之計。”
周詠奏答:“皇上所言極是,倭寇請降,我軍則能兵不血刃收復朝鮮全境,立下不世之功,而我軍困境自解。朝鮮也將對皇上感恩戴德,倭國也必從此臣服。
至於如何斷定真假,可令倭國使臣入京請降,自然分辨得出。同時,兵部將再遣細作,嚴密監視朝鮮倭情變動,如有異常也可立作部署。”吳兌再次附議。
申時行感到眾議皆似乎傾向於接受請降,反倒是對戰爭與財務均有極重發言權的高務實始終緘默不言,不知何故。
但申時行現在沒空想那麼多,他主戰的動議自然沒那麼簡單,正是現在中原再發水災,他才更想保持戰爭,因為戰爭主要責任在兵部,賑災主要責任在戶部,兩方都是財政無底洞,只要一個都不肯放棄,那麼實際上的最終壓力就都會由實學派承受。
毫無疑問,吳兌主和也是因為如此,他擔心掌握財權和軍權的實學派會因此壓力太大,最終無論哪一方面出了問題,都免不得要被言官大罵,甚至被皇帝認為輔政失誤。
申時行思索片刻,沉吟道:“老臣對倭寇之誠意始終難以放心,如此也好,細細盤問使臣再定真偽。不過這期間也不能馬放南山,可令宋應昌先行屯田儲備軍糧,各地糧草也需要繼續批次押運,內閣將時時督查各省實情。
一旦請降之事定偽,大軍尚在朝鮮嚴陣以待,可聯合朝鮮就地反攻,再發援軍徹底平定。若接受倭寇請降,大明還需提出條件,而倭寇也將請求冊封及朝貢,請問皇上有何旨意降下?”
朱翊鈞擺手道:“蕞爾小國,何須多言!就三點:倭軍在冊封后立即撤離朝鮮,不準留下一兵一卒;大明只冊封而不許其求貢;日本與朝鮮修好,不得再行侵犯。”
周詠遲疑道:“臣敢問皇上為何不許求貢?”
朱翊鈞輕哼一聲,道:“朕行冊封是為彰顯天子聖恩,不準求貢是朕對其厭煩不齒,若非日本被太祖皇帝列為不徵之國,朕恨不得千帆浮海,踏平日本才好。”
周詠又問,若倭寇詢問不許求貢之因,則該如何回覆?朱翊鈞卻不想多談,便表示周詠可自行決定。
周詠領旨道:“臣遵旨,若協議成立,則還有另外一事需要稟報:倭寇請求在其撤兵同時,我軍也盡撤遼東,此因其擔憂大明會出爾反爾。”
申時行立刻對此表示反對,向朱翊鈞諫言:“老臣不同意北撤,老臣懇請皇上採納宋應昌方案,一旦定立協議,為防倭寇捲土重來,我明軍可留駐朝鮮屯田、開礦,以節省朝廷糧餉開支。”
宋應昌這個建議其實是秉持高務實的叮囑,高務實早在戰前就主張於朝鮮八道設官理事,屯田駐紮,以備穩妥。不過他的這個意見當時就有不少朝臣反對,認為如此做會讓朝鮮覺得受到侵犯,不利於宗藩關係維繫。另外還顯得大明太過霸道貪婪,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失掉了上國氣度。
高務實當時據理力爭,表示這些措施不是因為貪婪,而是不如此則不足以保衛朝鮮,此舉本質上是對朝鮮提供軍事保護,而大明不可能也不應該花本國老百姓的錢去保護別國,因此朝鮮付出一些成本是理所當然。
不過即便如此,這件事當時也沒談妥,皇帝一邊覺得大明是天下共主,為了一點糧食礦產摳摳搜搜顯得沒有格調,一邊自己其實也不是個在財務上多麼大方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