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章 平倭(十九)治標治本,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前內閣中資歷最淺、排名最末的群輔。皇帝以這句話書為宸翰來賜給他,其意義自然讓人忍不住產生各種聯想。
言歸正傳,高務實出巡勸喻之前,先佈告全省:“聖天子萬分哀惻汝等,寢食不寧,夙夜憂嘆,特敕本閣部到此,多方拯救。
凡爾百姓,各有良心,乃迫於飢寒,情出無奈。爾等宜相傳說,聖天子九重憫念,遣官賑濟,我等小民,何福頂戴?必有諮嗟流涕,焚香頂祝聖天子者。且粥廠散銀之法,爾等具聞,必俟麥熟方止。
爾等即時解散,便做良民,若執迷不悟,自有法度,雖悔何及?今日正爾轉禍為福之時,悟處便是樂土,迷處便為地獄。始迷終悟,便化地獄為樂土,而須前思祖父,後念子孫,中保身命,莫待後來追悔。”
正式在此之後,高務實又親自出面教誨,各地山賊土匪們才皆感悟畏懼,紛紛放下兵器各歸本土。
如此透過醫療疾疫、贖還子女、掩埋骸骨、散盜禁訟等措施,河南災情日漸穩定。高務實每次到粥廠巡視時,流民雖得賑濟但仍日夜悲啼,有些許流民向高務實哭訴說離鄉背井,在外乞食,雖有賑濟但情願歸家,只是身無分文,又擔心沿途餓死,才不得已繼續流落在外,盤踞粥廠。
高務實由此瞭解到各地災民極願歸鄉,只是沒有路費,於是官府開始清查流民,資助還鄉,按地遠近資助路費。有司開設印信,註明原籍所在,所過州縣給銀三分,還鄉後按票領取賑銀,重操舊業。共計送還流民兩萬三千名。
高務實與布政使巡視各州縣,發現各地雖然賑濟及時,流民部分復業,但極缺可耕之具,以致滿野荒蕪,便向布政使問可有處置建議。
布政使道:“按照慣例,災後由官府向每十戶借牛兩頭,量給種子,審驗院業田地給予耕種,優免糧差五年。但如今這牛實在不足,若要官府去買牛,開支又著實太大。
災荒之年耕牛被饑民宰殺眾多,難以按此配給。只能嚴勘荒蕪土地,量給種子,按田地多寡統一分配耕牛。”
高務實說道:“此法很好,可解此困。如一縣有牛百隻,生息數十年可得子牛千隻。為免再有私殺耕牛之事,官府需每年登記,永存民間。廣生繁衍,使人有可耕之具,戶無不墾之田。”
布政使答道:“正是這樣,各地能逐漸恢復耕作,這災情平復也便指日可待。”於是官府照此實施,以使家徒四壁的的農民暫能重新耕種田地。
然而即便如此,因為牛的總數有限,幼牛也不會一下子就出生長大,因此還是有人無法立刻恢復耕種,成為閒人,衣食無著,於是官府開始施行以工代賑。
在高務實的安排下,全河南開展重修書院、重修城鎮、疏通河流、修築堤壩等工程。這些工程計工募民,每人每天得谷三升,既可災後重建,也可不誤百姓生計,公私兩利。
一日,高務實與布政使正率人在虞城縣巡查,當地鄉親聽聞來者是萬家生佛的高南寧,紛紛上前問好,並熱情地請其品嚐桑椹。
高務實毫無架子,接過便吃,然後笑容滿面地與他們交談,問道:“此處既有桑椹,則必可種桑,有桑便能產些蠶絲,為何我這一路都不見桑樹及蠶絲呢?”
當地鄉親回答說道:“俺們這兒極少種植桑樹,養蠶人家也只賣蠶繭而不紡絲。”
高務實問道:“老鄉可知這蠶絲能做何種用途?可知能賣多少銀兩?”
老鄉答道:“小人所知不多,只聽說這蠶絲能織絲綢,是價格很貴的布料。不過俺們鄉下平常也沒怎麼見過,不知老爺所說是什麼意思?”
高務實再問:“老鄉知道得不少,那為何鄉里就沒有紡絲外賣呢?”
老鄉道:“原先平日裡鄉親們都在耕作及一些小買賣,哪有空閒再去種桑養蠶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