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卌二)說服,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城。眼見日軍勢大,僧軍只得向內城退卻。
權慄見情況緊急,親自拔劍,斬殺後退僧軍數人,終於重新迫退日軍,再立外圍城柵。從清晨一直打到傍晚,日軍傷亡較大,宇喜多秀家、吉川廣家、石田三成、前野長康等均已負傷,而朝鮮軍隊火藥箭失也已用盡。
忠清兵使丁傑運來二船箭失,從海面入城,全羅道也有漕船四十餘隻,在陽川浦口活動,如此則日軍為防止有大隊援軍前來夾擊,於當晚退回漢陽。
然而周邊不遠處的朝鮮將領無論在戰時、戰後均未有一兵一卒援軍前來,反而攻城日軍中有大量原朝鮮軍人——“上曰:賊所射,有我國箭乎?景禧曰:多中片箭者,賊中必有我國之人,投入助戰也。”
為防日軍次日再次進攻,自知無力抵禦的權慄便將幸州山城焚燬,並將日軍遺棄的屍體肢解以洩憤,然後全軍退向坡州。此即為幸州山城之戰,也是權慄的成名戰。
回頭再看,其實幸州山城之戰與碧蹄館之戰一樣,都可以看做是規劃中的漢陽之戰裡的前期準備,兩次作戰的戰場距離漢陽均為三日本里。
碧蹄館之戰是明軍在斷糧前夕的最後一次努力失敗,最終未能穿越礪石峴,而幸州山城之戰是朝鮮軍戰後棄城而走,兩軍事實上均未能在漢陽近郊建立穩固的前哨陣地。
當然,日軍在此戰中暴露了其缺乏攻堅的能力以及重火力上的貧弱;而朝鮮軍隊在焚城而退的所謂大捷中,則再次暴露了其軍隊的混亂,各部之間難以配合、乃至拒絕配合的情況比比皆是,而權慄特意將僧兵放置在最危險的外城,也凸顯了朝鮮義軍的尷尬地位。
幸州山城之戰,後來的朝鮮人其實很清楚這場勝利的真正因由——“大槪今日之事,天幸也。諸將不相救,而亦有諸將聲勢相倚,故天兵已退,而賊不能知其有無。其翌日賊不復來,此亦天幸也。”(注:出自《李朝實錄》宣祖26年2月己酉)
也就是說,日軍不知幸州只是孤軍,而朝鮮人在日軍撤軍之後立刻棄城而走,同樣也體現了所謂幸州大捷的僥倖性和象徵性——以及不可複製性。
而相比碧蹄館之戰,明軍本來是試圖達成前出控制茂陵一帶的目的,參考碧蹄館、幸州山城周邊地形及城邑倉儲,可見碧蹄館周邊囤積物資和兵力集結能力要遠超幸州山城。
然而事實上,當時的明軍已經超出後勤極限,碧蹄館戰後即便大軍退囤開城,明軍依舊處於斷糧狀態。柳成龍此前答應提供的軍糧,實際到位的那點恐怕只夠將校級軍官食用。
這樣一來,李如松一邊因為心疼家丁損失,一面擔心存糧告罄而軍心動盪,最終被迫將主力退回平壤。至於朝鮮軍隊的表現,則完全不存在有進攻漢陽的可能性。
然而不管怎麼說,幸州山城之戰起因在於柳成龍籌糧不利, 還順帶著在李昖面前黑了李如松一把,而戰爭過程雖然既僥倖又不影響大局,但卻是朝鮮陸師頭一回以弱勢兵力正面擊退遠勝於己方兵力的日軍。
因此無論如何,權慄都一戰成名,從此成為與水師李舜臣其名並且實際上更為重要的朝鮮重臣。戰後各方情況都逐漸弄清,柳成龍雖然沒有遭到責難(畢竟從朝鮮的角度來看,少提供一些軍糧他們不虧),但瞭解真相的人自然還是會有所公論。
柳成龍此時聽權慄這般旁敲側擊一般的提及此事,不僅面色難看,甚至有些想要就此拂袖離去,心道:你權慄雖然出身不差,但之所以能出仕為官,那還是因為我的推薦,不想今日略有所成便視我如無物,當真以為李山海此番復起便一定能長久?
惱歸惱,怒歸怒,但是想想南人黨當前的局面,柳成龍卻仍然不得不強忍著怒氣,用溫文爾雅地態度道:“上國雖強,終究外國;朝鮮雖弱,畢竟母邦。況我兩班子弟世代為官,若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