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圩三)給個希望,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門炮人家都能用好的,土司兵自己根本不會使用這些火炮。如果讓他們自己去操炮,不把自己炸死就算阿彌陀佛了,發揮最好的恐怕也只是聽個響,對於準頭根本不必抱任何希望。

高務實的加強其實是將海貿同盟艦隊上的陸戰隊炮兵(非艦炮炮手)臨時調派去了土司兵軍中,需要作戰時,由他們自行且單獨進行,土司們只要告訴他們作戰任務即可,其餘的說了也沒用。至於任務合不合理,陸戰隊炮營指揮官會和土司協商。

其次,土司兵本身幾乎沒有熱兵器,全然都是老式的冷兵器軍隊。雖然他們普遍比明軍非家丁部隊更加敢戰,但面對擁有排槍陣性質的日軍鐵炮隊,這種敢戰就意味著在近戰發生之前,他們就要先挨兩到三輪齊射,一開始就佔了劣勢。

再加上日軍的近戰能力並不算弱,所以假設戰鬥僅僅是土司兵對上日軍,那其實很難說明軍能佔到多少便宜。

歸根結底,明軍強於日軍的最主要原因就兩點:火器優勢和騎兵優勢。由於日軍對這兩點實在找不到破解之道,所以才會出現“野戰不可為”的情況。這個情況與歷史上明軍對後金軍野戰大多戰敗是有本質不同的。

首先明確一點,所謂明軍野戰打不過八旗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明軍在野戰中打贏或者勝負相當的戰鬥很多。

例如,寧錦之戰中,滿桂援寧遠途中與八旗野戰即不分勝負,在寧遠城下與八旗野戰也絲毫不輸八旗。

大淩河之戰中的一支明軍還曾把八旗旗主多鐸打下馬來,要不是多鐸被部下拼死救出,歷史搞不好都要出現一些變化。

還有渾河之戰,白桿兵曾一度打得八旗紅巴牙喇懼戰,並俘虜八旗兩名參將。松錦之戰中的乳峰山之戰明軍更是主動進攻,雙方勝負相當。

在明朝檔案總彙與臺灣方面編譯的《明清史料》中保留了相當多原始檔案與塘報,細看起來就會發現,很多戰役並不是如《清實錄》和《滿文老檔》所吹噓的那樣,什麼八旗戰無不勝。

事實上,明亡前夕的崇禎十六年,八旗進攻寧遠甚至被吳三桂利用陣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臉炮彈,最後搞得大敗而歸。

真說起來,歷次大戰八旗取勝也大多經歷了相當艱難的過程,例如松錦大戰正是因為清軍戰局不利,多爾袞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這才迫使皇太極拖著病體、流著鼻血趕到松錦戰場。

細究明清歷次戰役就能發現,在這些戰役中,尤其是很多區域性的野戰,明軍打得還是很好的,並沒表現出明顯不敵。但是,最終歷次大戰役除了寧遠寧錦,明軍基本上全輸了。

這好像很詭異,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為什麼會這樣。高務實以前作為愛好者也曾經看過一些論壇討論,自己甚至還曾參與,記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

如渾河之戰,遼軍坐視不救白桿兵與浙兵。為什麼不救?其實並非是站一邊的遼軍貪生怕死,而是遼軍與南軍本來就有矛盾(援朝時就有矛盾,此事前文已有述)。更糟糕的是南軍不僅與遼軍有矛盾,當時與薊鎮邊軍也有矛盾。

為什麼南兵與白桿兵分河佈置?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戰術規劃,而完全是兩軍互不信任,因為在援遼之前,這兩軍在薊鎮已經打了一次群架,不僅各有死傷,甚至連炮都動用了,這樣的緊張關係談何信任和配合?說句不客氣的話,大敵當前互相不下絆子就算良心還沒壞了。

再有就是經常有部分將領為儲存實力而選擇逃跑。如大淩河中的長山之戰,吳襄率家丁騎兵和兩降夷營騎兵直接跑路,將宋偉車營和步兵甩給了皇太極。等到回了錦州一清點,他所帶的軍隊居然沒太大損失。

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此時朝廷的管控力度進一步下滑,軍隊私有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已經開始正式出現軍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