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卅六)攪動朝局,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死水”為什麼要說“王上說得對”?因為最早提出內附大明的人的確就是朝鮮王李昖本人。只不過“死水”們當然不會指出李昖當初是在什麼時候說出這話的。
然而事實上,李昖當時提出內附大明自然是有其“前置條件”的。自壬辰年四月開始,日本侵朝大軍勢如破竹,尤其是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的第一、第二軍團橫掃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朝鮮軍隊接連戰敗。
在日軍即將入寇漢陽的訊息傳至朝堂後,領議政李山海提議李昖“播遷”。此時,受朝鮮黨爭傳統的影響,作為東人黨的李山海隨即受到了其他黨派強烈反對。然而由於形勢嚴峻,朝鮮王李昖力排眾議,決定北上“播遷”。
此時,朝鮮國土淪喪近半,舉國之兵不足一戰,在這種情形下,都承旨李恆福提出渡過鴨綠江赴大明進行“內附”,已經認為朝鮮必敗無疑的李昖隨即表示認可——這便是所謂“王上說得對”的真正含義,也即內附之說是王上本人很早就認可的。
大明對此的反應暫且不提,這裡只說此事在朝鮮國內的影響和波及。
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隨著戰爭發生,朝鮮“昇平二百年,民不識兵,望風瓦解,無敢迎其鋒,賊長驅而進如入無人之境”。此時的朝鮮任人宰割,即將面臨八道盡陷的局勢。於是有廷臣以國難當頭為由,催請李昖立世子。
在應對倭亂的戰爭中,東人黨在朝中指揮,南人黨在前線奮戰,加之此時的西人黨領袖鄭澈尚未迴歸,故此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東人黨。因此,光海君被立為世子,不僅是黨爭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增強了東人黨的勢力。
在臨津江防線崩潰後,李昖開始為渡遼“內附”大明作準備。此時廷臣對於“內附”的爭論加劇了朝鮮的黨爭,不僅導致君臣諫諍更加劇烈,同時也離間了李昖父子的感情。
六月十三日,李昖表明心跡,準備“內附”。同時告諭群臣“今後令世子權攝國事,除拜、官爵、賞罰等事,皆便宜自斷事”。同月十四日,李昖與光海君分朝,光海君往江界,李昖往義州專為“內附”。
由於此時的戰況還沒有高務實的干涉,其發展與原歷史幾無差異,“上命大臣,修內附諮文,送遼東都司,命領議政崔興源,參判尹自新等,奉廟社主,陪世子往保江界,分朝臣以從之”,所以此時就形成了以光海君主導的小朝廷。
李昖曾詢問“崔興源、李憲國、李誠中曰:卿皆老矣,可以從世子。又謂韓準曰:卿有父母,亦可從世子”。最終,隨從光海君的廷臣有左議政崔興源、右贊成鄭琢、副提學沈忠謙,此三人均為西人黨要員。
此時,李昖將不同意“內附”的廷臣驅逐,諭令這些人跟隨光海君。在將要出發往義州之時,李昖詢問廷臣是否願意跟隨聖駕,結果回答者寥寥無幾,僅李恆福積極響應,他回答說:“臣年少無病又無父母,請隨駕”,而後李山甫、洪進等人皆願從李昖,剩餘“群臣皆願隨東邸”。
從這個局面來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等到後來局勢稍定——尤其是明軍來援之後,李昖想方設法打壓分朝的必然性。
此後的戰爭過程因為前文有述,不必再翻一遍,簡單概括就是:即便在高務實親自出馬之前,也比原歷史上打得略好一些。
明軍打得越好,對朝鮮而言就越是有利於李昖,不利於光海君,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此處要說的倒不是這件事,而是分析一下朝鮮國內的政治氛圍,這種政治氛圍也正是高務實敢於做出讓大明吃下朝鮮這一決定的根源。
那麼跳過戰爭過程來看看原歷史上後續發生的事:在戰爭結束後,李昖開始廷議諸臣功勳。功臣被分為三個型別,第一種型別為:自李昖“播遷”之日起,經過“內附”事件直至戰爭結束之日,始終隨從李昖的臣子。這一類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