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五)播州亂起,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務實要打一場以力造勢的滅元之戰,這意味著他放棄了兵貴神速的突襲,選擇在寬大正面緩緩逼近,形成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排山倒海無人能擋。

不過,這勢雖然造得宏偉,也的確達成了他欲使此戰“中外矚目”的目的,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從宣佈出兵至今一月有餘,他本人也只是從京師抵達大寧,並且在大寧一停就是半個月,至今沒有新動向。其餘三路大軍看來也只是按部就班地進軍,四條戰線均不曾有過交戰。

但“一月有餘”這麼長的時間,在改革之後的驛站系統執行下,早已將訊息傳遍天下,各地都知道大明朝最能打的大帥和最能打的軍隊都已經開往塞外。一些人期盼這一訊息猶如久旱而盼甘霖,比如播州宣慰使楊應龍便是首當其衝的一位。

播州楊氏歷史悠久,唐末鹹通十四年(873年),南詔入侵併攻佔了播州,而當時的唐朝早已不復盛唐之強盛,在朝廷而言有藩鎮割據,觀民間之狀則起義蜂擁,指望中樞派兵去播州這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收復失地著實困難。

然而地盤也不能就這樣丟了,於是在乾符三年(876年),唐熹宗就廣募天下勇士前去收復失地,有太原人楊端應募而往,聯合當地豪強將南詔擊敗。此後楊氏就盤踞在了播州,並世襲了下來,長達七百餘年之久。高務實此前說播州楊氏的土皇帝史甚至超過黃芷汀她們家,便是由此而來。

一個半獨立的政權能存在這麼久當然是有原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楊氏善於抱大腿,抱朝廷的大腿。

唐朝滅亡後,楊氏就抱了宋朝的大腿。宋廷要出兵,楊氏就出兵;宋廷要糧,楊氏就出糧;宋廷要進貢,楊氏就進貢。總之朝廷需要什麼,楊氏絕對義不容辭。面對著這樣一個聽話的乖寶寶,宋廷考慮到那旮沓也不是個動兵的地,自然也就聽之任之,讓播州楊氏一直存在了下去。

宋朝能容納播州楊氏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楊氏很聽話,但另一方面,也和高務實此前和劉馨討論的“統治成本”問題直接相關。

任何朝廷直接統治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定會有統治成本的,如果一年到頭收不上多少稅,統治的地方還經常鬧事,要不斷地軍隊到地方平叛,那麼統治這個地方就反而就會出現虧損。

畢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就算不用大炮,大軍征剿光是消耗的糧食軍餉也是天文數字,對於這種地方而言就更是一個字可以概括:虧。

比如楊氏所在的西南邊陲,向來都是貧瘠之地,朝廷就算直轄也收不到多少稅,但民族成分卻異常複雜,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銳,三天兩頭就有衝突,統治那樣的地方,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就是最典型的賠本買賣了。

因此歷朝歷代,對於西南邊陲之地就經常採取土司管理的制度。說白了就是把一片地劃給土司,讓他“承包”下來,只要按時向朝廷繳納承包費就行,當然也可能會要求其出兵隨徵。

這樣一來,不但朝廷省去了治理的麻煩,還能定期收到承包費,也算是一舉兩得。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相互利用,朝廷有需要土司的地方,土司也有需要朝廷的地方。

楊氏也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宋朝滅亡後很快就投靠了元朝,元朝滅亡後很快又投靠了明朝,如此楊氏才在播州有了七百多年的基業。

可播州楊氏在傳到楊應龍這一代的時候,卻突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了。剛開始的時候,楊應龍還是很聽話的,也幫助明廷平定了幾場叛亂,因軍功被明廷封為了“驃騎將軍”——這可是正二品。

此時的楊氏已經在播州盤踞了七百多年,在當地絕對稱得上是根深蒂固,而楊應龍是實實在在的富N代,二十歲就繼承了家業,後來又成了名義上朝廷高官、地方大員,自然是春風得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