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銀,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會變遷》一書說“綜合粗估結果,1570-1644年美洲白銀總共大約有噸流入了中國”。而李隆生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認為“整個明季由海外流入的白銀可能近3億兩。”美國的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憑籍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估計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
反正,各研究結果雖有差別,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足以說明當時的大明佔據了世界經濟中心地位。
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將晚明時期的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而具體地說明了中國吸納了全球的白銀。然而這裡有一點很重要,即這麼多的白銀,都是用大明盛產的商品交換而來的,因此晚明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之高,絕非某些人所黑的那樣糟糕。
然而對於勳貴們而言,他們本身並不生產多少商品。一開始的時候,甚至可以說什麼都不生產,後來在京華的影響下才逐漸涉足生產行業——比如京華後期投資的新水泥廠、新紡織廠等等。
不過他們的涉足是以依託京華的方式進行的,簡單點說就是入股京華的各個具體工廠,主要參與查賬和分紅,但不管工廠的運作,屬於比較表層的“生產”。
雖然參與了“生產”,但他們發現其他商品價值雖然翻倍,但相較而言軍火才是大宗交易,幾乎可以說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種。
比如說萬曆十四年款京華二號重炮,張元功、朱應楨等人實際每門的毛利潤竟然高達1100兩,只需要賣十門炮就能賺上萬兩銀子。哪怕是財雄勢大的勳貴們也不得不咋舌,希望能賣更多。
可惜這很難,因為京華的火炮銷售兩個大頭是朝廷官軍和南疆各國——實際上南疆屬於內部銷售,但也不是成本價,因為高務實堅持內部也要各憑本事,他只規定了最高溢價率和優先保障供應的順序。
於是勳貴們雖然很樂意偷偷摸摸賣炮,但實在不容易搞到貨,長期處於慾求不滿的狀態。
這種狀態催生了他們另一個想法:日本的銀子這麼多,咱們現在貨源又不充足,那不如干脆做無本買賣,直接去搶他孃的!
為了說服高務實,兩位國公爺作為勳貴集團的代表,居然還提出了“政治見解”,他們表情沉痛地向高務實說明:大明對日本的出口大頭,如方才提到的“饒之瓷器,湖之絲棉,漳之紗絹,松之綿布”這些,幾乎都控制在南方商人手中,或者說南方商人掌握的產能遠高於北方。
原先一開始的時候,北洋海貿同盟仗著艦隊優勢(包括運力和安全),還能壓著南方商人一頭,然而隨著兩洋艦隊把海盜掃蕩得只剩些零星小團體之後,南方商人很快依靠生產能力和祖上的資本底蘊追了上來。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南方這些鉅商一貫站在心學派的背後,所以一旦商場上的形式發生逆轉,實學派在朝中的敵手實力也必然越來越強。
這番話聽得高務實都詫異了,你們兩位難道也投身我實學派了?
那肯定不是,這二位只是投身金銀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帶給他們金銀的是高務實,所以連帶著他們還真覺得自己與實學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兩位國公爺的話雖然出發點肯定有問題,但高務實覺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不僅在國家層面正確,在派系層面也同樣錯不了。
原歷史上晚明時期的東林黨為什麼嘴炮打得震天響,但一說要收商稅就跟挖了他們家祖墳似的?還不是因為東林黨背後站著的就是江南的豪商集團!
由此可見,派系背後的經濟實力是否強大,對於派系之爭的結局也是有著非常重要影響的。這些年京華的發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