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五三)轉折之前,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如松對戚繼光奔襲兩千裡還能擊敗圖們感到不可置信,但高務實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他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奔襲這種事不只是你李如松能做,人家戚繼光帶兵歷來就有這種本事好麼?當年戚繼光在東南抗倭時,帶著一支純步兵轉戰數千裡跟玩兒一樣,常常是奔襲、作戰、繼續奔襲、繼續作戰……期間甚至很少有休整的時候,人家說什麼了嗎?
不過想到這裡,高務實倒是想起他穿越前聽過一位人類學專家的講座,裡頭提到人類作為“恐怖直立猿”,在遠古時代剛剛從樹上跳下陸地生活時的最大生物學BUG。
什麼BUG?耐力。
遠古時期的人類面臨極其困難的生存環境,作為剛剛學會使用最簡單獵捕工具的族群,人類與當時生存環境中數量龐大的野獸相比,無論爆發力、敏捷性、抗擊打還是攻擊力等方面都差了不知幾個檔次。
然而,人類發現了自己的優勢,並且很快將之運用到獵捕當中。是什麼優勢,又如何利用?
優勢就是無與倫比的耐力,而利用辦法就是窮追不捨式的獵捕。
聽起來是不是很扯淡?然而那位專家說,當時的人類學會了使用簡單的武器,如磨尖的木棍,於是可以獵捕很多野獸(隨便舉例鹿群),但依靠武器雖然能在獵捕能力上獲得加成,然而如果追不上,那就白瞎了。
於是人類學會了圍獵和集體追捕。圍獵不必解釋,這個集體追捕卻很有意思。人類本來跑不過絕大多數獵物,但後來他們發現獵物們比自己強的都是短跑,因此人類就依靠窮追不捨讓獵物跑到精疲力盡再輕易獵殺。
高務實記得很清楚,那位專家說到這裡,舉了一個例子:“超級馬拉松”。這項比賽的總賽程高達3100英里,也就是4345公里,標準要求是在51天內跑完,而世界紀錄是41天跑完了全程。
也就是說,這位選手平均每天跑了107公里——要知道這可是現代人,在這項運動中是沒有生存壓力的。
那麼問題來了,人的耐力為什麼這麼強?答案可能讓很多人愕然——2004年哈佛大學發表了一篇名為《生而能跑》的論文,指出除了身體結構之外,最大的關鍵因素在於散熱。
獵豹作為跑得最快的動物,短跑能力秒殺人類,能在短短三秒內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然而,獵豹的高速狀態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因為在獵豹衝刺啟動之後,它的呼吸頻率就會從60次每分鐘迅速飆升至150次每分鐘,心跳和血液流速也迅速加快,這就會導致獵豹的體溫急劇提升。
於是,獵豹僅僅奔跑1.5公里之後,它的肛溫就會達到41攝氏度,而獵豹幾乎全身都是皮毛,這就給它的散熱帶來巨大的障礙,所以在短暫的狂奔之後,無論是否已經追上獵物,獵豹都必須停下來。因此可以說,散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動物在較長時間裡奔跑的上限。
而與此同時,人類卻擁有所有哺乳動物都只能羨慕的散熱系統:體表無毛且擁有可以大量出汗的發達汗腺,完全就是個高階“水冷式散熱系統”。
當然,人類為什麼會變得體表無毛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達爾文當年就愣是想不通其中的原因。其實這裡頭至少有好幾種假說,不過後世主流的假說便是散熱系統假說。
回到上面提到的“窮追不捨獵捕法”,這種狩獵辦法在高務實穿越那會兒,非洲桑人、澳洲土著、以及美洲保留地的某些印第安人部落仍然在採用。
所以說,人類在耐力上的極限是相當高的。後世很多中國人可能都瞭解,紅朝軍隊在早期沒有機械化的時代,一貫以“鐵腳板”著稱,有多強呢?後來有人按照他們當年的表現做過計算。
他們一般負重行軍為20%,作戰狀態更高。人均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