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五一)文武,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言意味著什麼?當然是意味著文官控制的兵部地位的低下了。彼時,不僅重大軍事行動的商議兵部不得參與,就連五軍都督府的事務兵部都不得干預。這樣一來,兵部實際上就只是相當於是皇帝向五軍都督府釋出調兵命令的資訊傳達機構。
“祖制五軍都督府,外人不得與聞,惟掌印都督司其籍。前兵部尚書鄺野向恭順侯吳某索名冊稽考,吳按例上聞,鄺惶恐疏謝。”
但是,隨著宣宗於宣德十年正月突然駕崩,三楊內閣乘英宗年幼之機,將兵部尚書王驥扶上了麓川之役明軍主帥的位置,兵部由此第一次觸碰到了真正的軍事指揮權。
在王驥的率領下,明軍接連三次確定麓川之役的勝利,一向以儒雅示人的兵部文官充分展露出了自己駕馭戰爭的能力。然而,有大量戰功卓著、爵位在身的武將坐鎮五軍都督府,兵部地位的崛起依然阻力重重。
這種情況下,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為兵部地位的崛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
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被俘,參戰的二十萬明軍損失過半,武將勳貴集團的中堅力量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等人,以及經過他們悉心調教的新生力量盡數陣亡。
而另一邊,在接下來的京師保衛戰中,兵部尚書于謙卻以幾近一己之力而挽狂瀾於既倒,這就給世人心中留下了一種關鍵時刻還得靠文官的印象。所以景泰帝登基後,以于謙提督京營,兵部地位開始飛速崛起,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開始逐步削弱。
景泰年間,每遇重大軍事行動,朱祁鈺都會跟于謙商議,並且衛所將領的選拔和更替、衛所士卒的操練都被收歸兵部,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就只剩下了管理軍戶戶籍和屯田等,兵部地位已然崛起。
英宗復辟後,雖然透過廢除于謙所設團營、召回天下鎮守文官等辦法打壓兵部,但是隨著石亨以圖謀不軌被誅,大明終於徹底由文武並重轉向為重文抑武。
到了成化、弘治年間,連管理軍戶戶籍的權力也被收歸兵部,五軍都督府徹底淪為一個有名無實的部門,都督府裡的各種左、右都督幾乎都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贈官、掛名。
“凡在京在外武職襲替優給,都司衛所呈送該府,過送兵部奏請定奪。後行奏俱改屬兵部。”
五軍都督府乃至於皇帝本身也不是沒想過掙扎一下。譬如正德年間,武宗就透過寵幸武將江彬、設立兩官廳的辦法打壓兵部的地位,但是……武宗隨即就駕崩了。他究竟是不是“被駕崩”,後人已經無法證明,總之造成的結果就是:一切努力都化為泡影。
如此,到了嘉靖年間,五軍都督府僅剩的管理軍戶屯田的權力也被收歸戶部,五軍都督府完全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部門,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也徹底成為了武將的榮譽職銜。此後,凡遇征戰,武將都由掛兵部職銜的巡撫或總督節制,當然像高務實這樣的經略以及更往後出現的督師,那就更勝一籌了。
“凡天下將士兵馬大數,蔭授、遷除與征討進止機宜皆屬之。十三年,分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見若以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陰移之,其權漸分矣。所謂五都督者,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
以高務實之所見,五軍都督府的衰落有其必然性,縱然他站在後世人的立場來看,這種衰落趨勢本身也是不可避免的,無非是時間早晚罷了。
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並沒有嚴格劃分過武將和文官,統治者對大臣最為看中的其實是文武兼備,例如唐代甚至還有邊帥立功後要入朝為相的慣例。在這種情況下,明代五軍都督府權力的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本來是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
宋代以後,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才有了明確的文官和武將的劃分。但是,文官看待戰爭更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