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6章 伐元(十九)道阻且長,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綎主要表達了兩點擔憂,第一點是軍糧的儲備和運輸問題,第二點是其餘各部的軍心士氣問題。
據劉綎所說,此前宋撫軍與他提過四川的儲糧問題,當中提到一件事,四川各地方府庫的儲糧名義上高達一百七十萬石,但其中恐怕有較大的虛額,以及佔比更大的黴糧、壞糧。
因為朱元璋定下的財政制度比較奇葩,中樞和地方實際上是各搞各的,以至於四川地方府庫的儲糧究竟有多少,連高務實這個戶部尚書都不是很清楚。
戶部這邊只有一個大概資料,還是從黃冊和魚鱗圖冊上的一些資料反推而得到的,究竟幾分能當真,那可真是神仙都不敢打包票。
至於為什麼能用黃冊倒推存糧,這個就很複雜了,先得說明這黃冊和魚鱗圖冊都記載一些什麼東西。
元明之交,各種元朝的戶籍、地籍等資料要麼遺失,要麼因為戰亂損失等原因早已對不上號。為了有效管理戶口,掌握勞動力,保證大明朝廷賦役的徵收,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人口的普查,並在普查的基礎上編制了全國戶口的總清冊——黃冊。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令全國各府縣編制黃冊,方法是以110戶為裡,每裡之中推選丁糧多的地主十人為里長,其餘一百戶分別編為十甲。十甲編定次序,輪流應役。
甲中男子年滿16歲的即為成丁,成丁就必須服役,至60歲才能免役。每年有一值年裡長和一值年甲,由值年裡長和值年甲的甲首帶領一甲的成丁男子來供應政府的差使。十年之內,各甲都輪一次,為一週期。
這樣,每甲在十年之內只須服役一年,其餘九年均休息。應役之年叫“現年”,不應役的年份叫做“排年”。裡是鄉村的編制,城鎮中的則編為坊,近城的編為廂。
一里中的110戶,按丁糧的多少為序編為一冊,冊中註明各戶的姓名、籍貫、丁口、年齡、田地產業等。其中,裡中有孤寡之人不能應役,就附在110戶之後,名為畸零。
黃冊一式兩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繳至州縣。州縣匯總各里之冊,製成本州縣總冊,也是一式兩份,一份留於本州縣,一份上繳到府。
如此各級政府依法炮製,府繳至布政司,各布政司最終匯繳到朝廷裡的戶部,因為布政司呈報給戶部的冊必須用黃紙做封面,故而稱之為“黃冊”。
記錄全國總人口的黃冊集中到京師後,就收藏於後湖(即南京玄武湖)黃冊庫中。朱元璋在湖中心的幾個小島上建有幾個專門的檔案室,用來儲藏黃冊及其他重要的檔案檔案。這位太祖爺大概認為這裡四面環水,可以避免火災,而且這些湖心小島與外界聯絡少,檔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擾,是個收藏檔案檔案的好地方。
即使是後來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黃冊庫還是保留在了後湖,大明二百多年中歷次登記的黃冊都送到這裡來保管。
黃冊即是大明朝廷徵派賦役的重要依據,有了它,大明朝廷便明悉了全國的人口總數,掌握了土地的佔有情況,憑藉黃冊便可向黃冊名冊中的百姓強徵勞役、攤派賦稅。而為了防止由於人口、地權的變化所引起的賦役負擔變化,朱元璋還規定每十年就調查一次戶口,並重新更制一次黃冊,叫做“大造”。
至於魚鱗圖冊,則是一種與黃冊制度有直接關係的冊籍。
為了確切掌握土地佔有狀況,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國子監的學生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賦糧一萬石的區域為一區,把這一區裡的所有耕地編為一冊。在冊中畫上各田地的方圓形狀,編上號碼,寫明四至、面積和田主姓名,並註明土地的性質、等級。
於是,當翻開這些冊籍,只見土地圖形重重疊疊狀如魚鱗,所以就叫做魚鱗圖冊。魚鱗圖冊即是全國土地的總清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