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局勢變化,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加上他成為尚書的時間也才不到一年時間,短期內已經不可能再進一步由尚書進入內閣,因為這樣做的話,對於約定俗成的“制度”打擊就太大了,可能造成將來“倖臣肆意”。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好比在紅朝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三十歲的副國級道理類似——你可能能力很強,政績輝煌,但提拔你一人而破壞組織制度,那是萬萬不可取的,即便破格提拔,也只能比一般人快一些。也許快個十年、十五年,但通常不可能快二十年。
舉例來說,張居正考中進士非常早,年僅二十二歲(實歲),然而等他因為運氣極佳、在隆慶元年以裕邸舊臣身份混成東閣大學士這個末輔時,也已經四十二歲(實歲)。原歷史上他成為首輔是因為陰了高拱,但那時候他也四十七歲了——請注意,這已經是大明朝非常罕見的年輕首輔。
因此大明朝的特點顯而易見,事功固然要賞,但能不能進入內閣關鍵是看資歷:在這個資歷中,最重要的是他中進士的時間和成績,成績是基礎專案,而重點考量的是時間;次要考慮的是他首次成為六部堂官(尚書、侍郎)的時間,且不包括加銜外任的偽堂官,比如以右都御史或兵部侍郎出任巡撫或以兵部尚書銜出任總督就不算;至於事功,不好意思,那個是最後考慮的專案,且通常只作為加分項考慮。
按照這種原則,一般來看高務實要成為閣臣,應該處於什麼時期?應該是在萬曆二年或者萬曆五年那一科的進士成為重臣主流時。而如果說高務實此後再立下無可爭議的巨大功勞,那麼有可能還會再提前一個時期,比如說隆慶五年那一科成為重臣主流的時期。
這就是現實,高務實很清楚,其他官員也很清楚,所以申時行、王錫爵他們不會擔心高務實現在就能入閣,而張學顏辭任也不會考慮推薦高務實補位。
當前大家都有心裡預計,雖然皇帝肯定是希望高務實早些入閣的,但即便這個時間再怎麼早,也應該是在察哈爾決戰高務實領軍取得重大勝利或者決定性勝利之後,在那之前肯定不可能,且高務實也一定不會接受,以免自己被天下人當做“倖臣”。
中樞的情況大抵如此,地方上經過這一輪調整,尤其是在薊遼方向就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李松的升調所導致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心學派在名義上控制了總數高達三十六萬之巨的邊軍精銳!
邊軍兵力問題之前提到過,當前的邊軍大致上是這樣的情況: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保定有兵四萬,延綏有兵四萬,固原有兵六萬,寧夏有兵三萬,十鎮總兵力高達九十一萬左右。再加上京營禁衛軍的六萬,大致上北方沿邊境線上佈置了九十七萬大軍,說百萬也不是開玩笑。
而很顯然的,這十鎮之中最為強大的即京師左右兩翼:右翼薊鎮、遼東加起來高達三十六萬大軍,左翼宣府、大同、山西加起來是三十二萬。
昌平、保定一般算作京師外圍力量,是十萬人的規模,京營禁衛軍作為核心力量是六萬人,這十六萬大軍一般只負責拱衛京師——當然高務實改制之後,禁衛軍正在野戰化,今後可能會作為攻勢力量存在。
不論怎麼算,在朝廷已經把察哈爾攻略當做國策來推進之後,薊遼的重要性都在不斷提高,因此其兵力之雄厚已經是首屈一指。如今李松成為薊遼總督,在心學派內部看來實在是巨大的勝利。
不過嘛……這個“勝利”的水分相當大。
首先是,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化,尤其是隨著鎮守薊鎮多年的戚繼光投入實學派麾下,薊鎮儼然已經成為第二個宣大。此時的薊鎮上上下下都是高黨將領,“宣大化”的程度相當高,其中間雜著譚綸、戚繼光系的南軍將領,現在也屬於高黨一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