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3章 大明聯合驛站(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而不褻,百寮士庶,歔欷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顯然這是曹植在荀彧去世之後寫來紀念和讚頌他的,性質上屬於蓋棺定論。
以王錫爵當年三鼎甲級別的學霸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偏偏用這樣一句對荀彧的“蓋棺定論”用在年紀輕輕的高務實身上。
考慮到他說這句話的語境不像是反諷,那隻能說明他看完《革新驛站疏》之後,是真的被高務實的舉動震撼了,所以才有這樣過分的誇讚。
在後世,連諸葛亮都有人質疑,反倒是對於曹操陣營的荀彧,幾乎所有人都不吝贊其一句王佐之才,可見其才能之高,品行之正。大明以降,除了紅朝首任總理之外,怕是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塊無暇之璧。
不過,要說王錫爵忽然之間對高務實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還得先說一下他之前提到的驛站之事“牽連甚廣”的根源。
大明驛站的建立、平時的制度、出現的問題等,本書前文已經提到過[注:參見本書卷二,冠京華,第045章,諭德上疏],此處不再贅述,且說幾點尚未提到的。
早在元朝的時候,驛站叫做“站赤”,有馬、車、牛、驢、船、狗、轎等多種方式,馬匹是最主要的,牛、車、船亦為數不少。
種類一多,管理起來就很麻煩。於是朱元璋把元代繁瑣的驛站分類進行簡化和歸類,將馬站、船站合為水馬驛,牛、騾、驢、駝這些大牲口和運夫單獨析出,設為遞運所,再加上從元朝繼承而來的急遞鋪,此三者便組成了大明驛站的三大部分。
那麼,明代的驛站是歸屬於哪個衙門管理呢?這就要說到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了。大明沒有“高官”的轉運部門,宋、金的轉運司在明朝是不存在的。
結果就是明代解運物資,是以州縣為單位。這屬於明代財政制度的一個方面,此處不做過多解釋,只說一點:這個現實存在,導致了明代驛站三大體系是直接隸屬於中樞的,而具體來說,屬於兵部車駕司。
大明廢中書省而權歸六部,兵部理論上是歸皇帝直接領導的,兵部車駕司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也就是管理皇帝儀仗、車駕,同時管理驛站系統。
而地方的驛站,管事的叫驛丞,衙門是掛在州縣衙門,所以驛丞往往也算在州縣的官吏裡,驛站的辦公經費是從州縣財政裡調撥,所謂“支直於府若州縣,而籍其出入”是也。
但是大明的正稅並不包含這一項,所以對於驛站的經費,是要單獨徵收的,這在後世有個專用詞叫“攤派”。比如說,這一年驛站一共花了一千兩銀子,本縣有五千戶人口,那就是每家攤派二錢銀子。
以上是驛站整體的情況,但光說整體不能深入問題的複雜性,還得單獨具體的說一下這三種體系。
水馬驛前面說了,分為水驛、馬驛,水馬設驛往往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兩地之間正好是一天的路程,這在高務實初任廣西巡按御史的時候就提到過。
也就是說,你今天一早從這個驛站出發,走一天,到下午的時候肯定能趕到下一個驛站。這兩地之間的距離,馬驛是六十到八十里,水驛是一百到一百二十里。這個時代騎兵部隊每天行進速度一般是在七十里(不考慮特殊情況,比如精銳騎兵脫離輜重奔襲等)。
在沒有改變主要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這個速度一直到後來抗戰的時候仍是如此,而驛站同樣遵循這個原則。
急遞鋪起源於宋,在宋朝叫“急腳遞”。金、元沿襲了這一制度,並在元朝發揚光大,正式成為制度。明朝也繼承了元代急遞鋪的制度,並將其再次發揚光大。
元代急遞鋪之間的距離尚不固定,“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則設一鋪”,而明代則在洪武元年正月建國的時候就出臺規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