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二)道華夷,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搖其頭,道:“你看島津家、長宗我部家那些人,一個個都說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嘛,所以這是認祖歸宗。我這個人最是仁慈不過了,怎麼能能離散骨肉至親呢。”
“是麼?”劉馨白了他一眼,道:“我記得以前我中學時代的男同學們,基本上都是盼望著馬踏東京來著,你要是去和他們說中日一體,我估計你恐怕要捱揍。”
高務實笑道:“人在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很正常的事。人總是會隨著年齡和知識的積累成長起來的,然後就會明白,打仗只是為了達成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手段,但打仗本身未必能解決問題,如果有更好的手段徹底解決,那打不打仗其實根本不重要。”
“可是依我之見,你要讓日本‘認祖歸宗’,怕是最終還得打仗才行。”
“小孩子早早離開爹孃,有點叛逆心態很正常嘛,雖然我堅持以說服教育為主,但如果著實不聽話,打打屁股那也是應該的。你不是老說我有爹媽心態麼?你瞧,這也是爹媽心態呢。”
“行行行,反正你總有道理。”劉馨嘆了口氣:“我就是怕,你找的這個搞不好是個逆子,教都未必教得乖啊。”
“看來你還是很懷疑這種同化能力嘛,那這樣吧,我簡單說說這種能力是怎麼回事,曾經做到過什麼。”
劉馨點點頭,道:“請講,我也希望你能說服我。”
“生活在中國北方更偏北的先民,原來過的生活和中原地帶、南方差不多,但隨著人口增多,那裡的農耕環境也沒有其他地區好,所以這些先民開始了農耕加狩獵的生活。
再隨著氣候變冷,糧食進一步減少,為了生活,這些先民只好帶著家畜到處尋找食物,遊牧,就開始了。但遊牧的收益無法保障,所以時不時就要南下搶劫,要想搶得過農耕民族,就需要加強武力,所以遊牧化的民眾,就成了人人皆能騎兵打仗的好戰士。
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民眾,面臨兩重壓力,一個是氣候變冷造成糧食產量下降,一個是北方遊牧化的民眾南下搶劫。對於他們來說,自身的資源本來就不夠,還有可能被搶走,這該怎麼辦呢?
應對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辦法:第一是改進生產技術增加糧食產量,但迭代生產技術是個長期實踐才會見效的事情。於是人們想到第二種辦法,重新劃分資源,讓少數人吃飽。也就是透過戰爭或統治,讓大多數人少吃多幹,供養剩下的一小部分人,這就是“階級化”。
此外,重新劃分資源還有一種辦法,部分人結成共同體,然後宣佈其他人“非我族類”,再把他們的資源搶過來。這種方法更暴力,更殘酷,衝突更激烈。
這三種方法,常常是組合使用的。比如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們在勞動生產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同時,群體之間、群體內部的衝突也更加頻繁。群體之間,強大的群體會兼併弱小的群體。
群體內部,掌握更多資源的人變成貴族,他們會對下層農人進行剝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掌握資源的貴族會修建豪華的宮殿,組織強大的武裝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人群間的財富和權力分配,越來越不平等,並逐漸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普通民眾在下層,統治者在上層,最高統治者在頂端。體現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就是夏、商、周的出現。
公元前2000年左右,氣候乾冷化,夏政權出現。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和公元前1000年左右,商和周相繼出現——問題來了,為什麼就偏偏在這些時期出現了這些政權?
公元前2000年前的全球氣候乾冷化,給中國大地上的先民帶來嚴峻的生存挑戰。原本生活方式相近的各個先民聚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生活在農耕畜牧交界處的北方民眾,走向畜牧化、移動化和武裝化。生活在農耕區腹地的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