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0章 北洋遠征(四),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實戰檢測的。

按照高務實給出的標準,京華現在的其他戰艦航速大概都在7-8節左右,歐洲人的戰艦航速在不同海況下則波動較大,大體可以看成6-9節,萬一有所損傷,甚至最低值還會更低。

這個原因之前已經說過了,硬帆不太怕逆風,順風逆風的速度差別不算很大,而軟帆則是順風高速逆風拉胯。

而這艘“左翼輕騎兵”號由於有人工傳動軸螺旋槳加成,曾在渤海試航時跑到過13節多,而且要知道的是,在渤海的海況下風力並不算很強。雖然因為人力原因,這個速度的時間保持不了太久,但通常來講,其臨時逃脫能力應該是舉世無匹了。

原歷史上中國在韃清末期曾經建造了一艘中式風帆船“耆英號”,該船曾於1846年至1848年期間從香港出發,經好望角及美國東岸到達英國,創下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的紀錄。

這艘耆英號以柚木製成,有三面帆,排水量達800噸,英國人對於全世界的造船行業水平都有極大的興趣,因此曾經搞出過耆英號的技術引數。

在英國人的關注和研究下,他們認為耆英號最大理論航速達到15.3節,不過這僅僅是個理論。其最佳記錄航速小於8-9節,最佳平均航速為5-6節,遠航平均航速為3.5節。

不要小看這個記錄,因為前文中所說京華其他戰艦航速7-8節、歐洲戰艦航速6-9節等說法,其實都相當於是“最佳記錄航速”,真正在航行過程中肯定都不會這麼高。

而“左翼遊騎兵”號與耆英號區別挺大,光是明面上可以一眼看出的就有飛剪艦首和超高主桅(耆英號主桅僅左翼遊騎兵號一半高)的差別,甲板下或者準確的說是水平面下的船艙中還有螺旋槳動力,因此“左翼遊騎兵”號的“最佳紀錄航速”達到8-10節。

倘若把這條船放到時常有大風的大西洋去,很有可能跑出12節的高速來。而且這艘高速偵察艦的噸位還不小,有兩千料左右(約排水量1000噸),比武裝運輸艦還大一點。

輪機艙內的各水手們都在熱身,輪機長親自帶了兩名船廠的技術工匠在檢查主軸,除了不可避免的外伸部位滲水之外,其他一切正常。

得到各方面彙報之後的羅遠下令:接近西班牙大珍寶船編隊,左右炮門均提前開啟,火炮就位,旗語打出“要求你艦停船並接受檢查”之意——但他知道西班牙人未必看得懂。

原因很簡單:這個年代最複雜的旗語就是京華的旗語,其本身是在高務實的堅持下由船舶系創造而出,先在京華內部施行,而後推廣到南北兩洋艦隊及其跟隨他們出海的民用商船。

而歐洲人現在還沒有流行這玩意兒,或者說還處在極其原始的階段。

京華乃至於大明的航海者們對於旗語的接受程度之高甚至讓高務實都有些意外,後來他想了想,這大概和中國的歷史有些關係。

據史料記載,早在中國古代早期就有了“旗語”這種手段並用於通訊。商代的甲骨文有關於旗的記載,當時主要用作表明身份或指明方向,是一種最本色的旗語。

兵書《六韜·虎韜》記載:“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這說明旗在古代已用於軍隊作戰。

最為後人熟悉的三國時期,旗語通訊已運用到戰船上。《太平御覽·諸葛亮軍令》記載:“聞擂鼓音,舉白幡絳旗,大小船皆進戰,不進者斬。聞金音,舉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斬。”

大明的陸師同樣使用各類旗幟指揮作戰,水師也會打旗,只不過在京華推出專門的旗語之前,大家並沒有見識過用旗幟表述如此複雜的意思。

相反的是,旗語在國外——主要是歐洲——有記載的歷史並不很長。一直要到1684年。英國人羅伯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