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正國本(卌五)部衙會議,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示。
其實也不是官方不想表示,當地有人為高務實建生祠的訊息傳出之後,廣西官方就想趁機拍個馬屁,不料疏文剛上,就被勃然大怒的高務實嚴詞叫停了。廣西官場這才知道馬屁拍在了馬腿上,從此不敢再提。
言歸正傳,一省之地的一萬四千餘兩銀子花費,這數目的確是需要戶部拍板的,尤其是遼東這地方還比較特別,它不是個正常的“省份”,實際上是個“軍管區”——這一點本書前文專門說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由於這個原因,遼東實際上是大明各地裡面第一大的財政黑窟窿。遼東的所謂財政,本質上就是“軍屯制”。各地也沒有諸如知府、知縣這種專門的行政官員,更別提省級機構的三司了——遼東三司由山東代理,但山東方面其實也不大管。
呃,也不是不肯管,實在是你遼東本身就是軍管狀態,知府知縣啥都沒有,我山東的官員兩眼一抹黑,怎麼管你的民政啊?所以,遼東的所謂民政,實際上是各衛管的,而各衛的上司如果說有一定民政權力的,那實際上是巡撫和兵備道兩級。
這麼多年來,認認真真搞過行政管理的遼東巡撫和兵備道,大概就只有高務實一個。也得虧有個高務實管過一段時間,所以現在的遼東經濟比原歷史上到底是好多了。
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產業發展不錯,包括遼南鹽業、柞絲產業、玉米產業、耐寒水稻產業,以及京華在鞍山附近建立的煤鐵軍工複合體。不過,產業雖然發展勢頭不錯,但屬於遼東本地財政收入的卻很少。
遼南鹽場,這是皇帝和高務實聯手搞的,打的是皇家旗號,根本沒人敢去收稅。後來還是高務實表示這樣會“與民爭利”,因此主動按照全國統一標準納了稅……但是鹽稅屬於國稅,當地還是一文錢都拿不到。
柞絲產業,這產業一開始京華牽頭搞的,後來京華退出了生產部門。經過改制,現在本質上是當地聯產承包,僱員幾乎全是民間婦女,而京華只負責統購統銷。
這個柞絲產業是高務實當做民生工程搞的,目的是讓當地婦女能因此獲得一定收入補貼家用。因此,很早以前高務實就特意定了個極低的稅率,這就導致現在發展雖然不錯,但每年給當地利稅只有不到四千兩銀子——整個產業不到四千兩的利稅。
玉米和耐寒水稻說是產業,其實並不能形成產業級的規模,本質上也是一種民生工程。推廣開來之後,獲益的主要都是民間,因為朝廷徵稅並沒有變化,而他們多了玉米和耐寒水稻的產出,生活條件立刻有了不小的提高。
至於交稅,那是沒有的,最大的好處也就遼東苑馬寺[注:即金復海蓋兵備道]的官方種植可以提供一些實物產出,可惜這筆產出也和遼東官方關係不大。
雖說金復海蓋兵備道是遼東巡撫的下屬官員,可是遼東苑馬寺卻不歸遼東巡撫管,而是朝廷直管,因此遼東苑馬寺的產出就算要用,也得朝廷特批,不走遼東的賬。
這麼一算,遼東當地就只剩下一處增加的財政盈餘,那就是京華的鞍山產業園。這個產業園基本是按照開平模式照搬式打造來的,有煤礦、鐵礦,有洗煤廠、鋼鐵廠,有農具廠、火槍廠、火炮廠。
甚至還有一些相關工廠,比如京華精工旗下的彈黃廠、鋼圈廠、軸承廠,京華基建旗下的水泥廠、建材廠等等,不一而足。
某種程度上來說,遼東算是有了一個與戰爭相關的“近全產業鏈”,為什麼要加個“近”字呢?因為高務實沒給遼東建火藥廠,遼東想要火藥,必須由關內輸送。
這裡面道理很簡單,一是防微杜漸,不讓遼東有武力割據的本錢,這個思路與高務實控制南疆軍方的思路可謂如出一轍;二是整個遼東——甚至整個中國東北都沒有什麼好硫磺礦。那邊的特點是黑土地肥力強,煤鐵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