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一章:崔呈秀見魏忠賢,我真不是木匠皇帝,崛起的石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言和?”
“以關外建奴那般殺人如麻的脾性,居然會講和,怪哉,怪哉…”
聽到這個訊息,兵部眾官的第一印象都是匪夷所思。
當初努爾哈赤為的什麼造反,還不是想要自立的狼子野心,如今忽然求和,怕是也沒安什麼好心。
更何況,建奴在我遼東屠戮了多少百姓,刻骨之仇,國仇家恨,難道就這樣算了?
“部堂大人!”
忽然間,一名官員站出來大聲說道:
“我朝絕不可與建奴議和,建奴國小民寡,不復一歲便可恢復,到時圖謀再犯,莫非還要徵發邊鎮大軍出關?”
“這次為協助福餘衛,朝廷屢次恩賞蒙古諸部,那可是二百萬兩白銀!還有軍隊行進的開支、用度,戰後封賞,只怕更多。”
說話之人,名喚張士範。
聽著他的話,崔呈秀輕輕點頭。
張士範於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及第,因書法超群,被萬曆皇帝欽點為庶吉士,後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期間,他數次上疏邊疆戰策,均為萬曆皇帝採納,為九邊形勢帶來很大改觀。
天啟二年,王在晉主持京察時也曾說過張士範擅長戰策謀略,在奏疏中推薦他到兵部任職。
朱由校經過考量,確認屬實,覺得這樣的人才留在翰林院實在可惜,便準王在晉所奏,擢升張士範到兵部任職,官加右侍郎。
張士範的建議,其實也代表著一種聲音。
絕大部分的人聽到建奴求和,都只是覺得可笑至極,他們自己在遼東造反,屠戮遼東百姓,現在打不過了想求和,怎麼可能如他的意。
可既然是討論,就勢必會有反對的聲音。
一人站出來,橫眉冷對,譏諷道:
“張大人方才也說了,朝廷近來給福餘衛、朵顏衛、泰寧衛諸部恩賞二百餘萬兩白銀,雖然穩定了這些蒙古人,每月卻也都有耗資巨大的軍費支出。”
“這樣打下去,國庫怕是很快就要見底,眼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災荒,國庫耗盡,拿什麼賑災?”
“張大人善謀兵事,可曉民生?”
這種話倒也有些道理,畢竟打起仗來,勞民傷財,朝鮮、蒙古,還有國內饑荒,大明要照顧的方向太多了,不只是單單一個建奴。
罷兵言和,休養生息,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張士範卻不敢苟同,冷笑道:“遼東戰事,就是要與建奴比拼家底,這次不把他們打疼,遼瀋戰事,廣寧戰事,以至於科爾沁、福餘衛戰事,明年、後年,年年都會有!”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調兵不是,不調兵坐視蠻夷做大便也不是。戰爭曠日持久,更會拖垮本朝財政!”
崔呈秀沒有發言,也在思索。
這兩人說的都有些道理,這和還是不和,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議和吧,那些為國死戰的將士,還有被建奴屠戮的遼東百姓豈不白死,可不議和吧,繼續打下去,怕是還得數月,實在是燒錢。
兵部的部堂之內,徹夜亮著油燈,官員們爭吵得不可開交。
屋外漸漸泛起亮光,聽著皇城外民間的雞鳴,崔呈秀嘆了口氣,遠離這些官員,來到一處府邸外。
“篤篤篤…”
一陣敲門聲,不久後一老者前來開門,不等崔呈秀說話,便就讓開一個身位,微笑道:
“廠公正在大堂等著部堂。”
“廠公知我…”
崔呈秀搖搖頭,隨老人來到魏府的大堂之上,見到一襲黑衣的魏忠賢正負手背身站在牆上。
聽到腳步聲,魏忠賢抬頭瞟了一眼,看似不經意道:
“來了,來看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