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在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1章 信仰之道,帝神通鑑,孤在上,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初神民打下的神道框架是以建立秩序為核心,借信仰.氣運.功德修煉自身,並以此治世,到神王將死之際,才融入了創世概念。

但可能是建立秩序太泛泛,創世太艱難,如今大多數的神道修士,只看到了信仰之力能轉化成神力,幫助人快速修煉,增強力量,於是大行信仰之道。

神民有二舉,拯救了生靈,也在某種意義上坑了生靈,一是祂們讓神紋現世,弱小的生靈紛紛溝通神紋修神力,成大神通,當神紋被封印,力量之源斷絕,他們便重新變得弱小。

二就是這信仰之道,被信仰者可以用信仰之力修煉神力,暴漲修為功力,感悟法則神通,然它也存在一個弊端,信仰之力終不是自己得來的,當信仰崩潰之時,這用信仰之力修來的神力也會衰敗消失。

神力,對不是神民的眾生來說,其實是雙刃的,是力量,也是束縛。

眾生可以因獲得神力而歡呼雀躍,卻不會想到,信仰.氣運.功德這些,是因為神民想要解決自身天魂消失.悟道困難的問題而研創出來的,為的是彌補天魂的缺漏,憑此再踐大道。

故站在神民和統治者的立場,她會很樂意用信仰.氣運.功德等等手段治理世間。

站在自身角度,她不會特意去修信仰.奪氣運.建功德,她始終認為修道便是修道,從修道那刻起,修道者眼中唯一的信仰就只能是“道”了,不必論其他。

況且,神民花費無數代價替她謀來這矇昧的天魂,不會希望她走信仰之力的捷徑。

曾經的神民天地命三魂都聚在一起,他們可以直接領悟大道,不需要藉助其他。

生靈的天魂卻不在身,而藏於道,修道的過程,實際就是找到天魂,修得天魂,從而明白大道的過程,所以天魂是道種載體,亦是修道人過去.未來.現在的“我”。

既然她有天魂,即使是濛昧不清晰的,也總能在對道的不斷理解中,將它擦淨,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自己修來的力量,更讓人安心不是嗎。

不過她不會完全棄信仰.氣運.功德於不顧,畢竟它們是神道的一部分,而她要踐帝道立神道,直到尋見真正屬於自己的道。

湛長風參詳著神文刻碑裡的信仰之道,想到了鏡子手札中的一段,裡面講,不論是天朝還是王朝,有三器必不可少。

一是氣運之器,鎮守一國氣運,預測天災人禍國運吉凶。

二是功德之器,聚集一國功德,守護帝身官身抵抗業力。

三不是信仰之器,而是願力之器,集眾生願力庇護國力。

信仰和願力.功德有很深的關係,如,你全心全意信仰某個“神”,就會產生信仰之力。

你有了信仰的物件,遇到困難,是不是得“求助”他?

此時心念成願望,傳達到了他耳中,這一絲願力,就相當一種契約,他答應完成你這個願望,這願力就會化成信仰願力助他修煉。

同時如果他答應了沒完成,這絲信仰願力就會從他身上剝離,或者說完成得不好,造成無辜人受害,那他也要替你承擔一部分業力。

還有一種是向天地發下的宏願,如,你說要將天下治理得海清河晏,成了,天地降下功德,沒成,只能困在這個宏願中,道行停滯,超脫無望。

佛道願力密宗對此道研究頗深,且純粹是靠願力修行的。

但作為願力的起源,神道修士反而對它避之不及又欲拒還迎,願力縱使能助人修煉,牽涉的因果業力卻十分龐大,鬧不好會身死道消。

唯有強盛穩定的王朝才會注重願力之器的作用,然不是要民眾向王朝許願,而是在戰爭來臨或災難發生時,舉王朝中所有子民之力向天地發願,促使全國上下一心,渡過難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修真界苟道長生

作者名好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