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奪眶,他心頭的絞痛只怕也唯有他自己能夠體會。原本他已成了傀儡,楊行密打下的大好基業就要拱手讓人,而今好不容易有機會一舉顛倒乾坤,重掌大吳,成為真正一言九鼎的大吳皇帝,孰料萬事俱備,臨了東風卻偏向了徐知誥那邊,使得諸番謀劃、期望、心血都付諸東流。
“事已至此,國公有何良策,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楊溥扭頭抹了淚,回首來問楊志業,“國公若能拯救時艱,往後便是大吳第一功臣,朕願與國公共享大吳江山!”
楊志業又是感動又是激動,連忙伏地而拜,壓下心頭升騰的與徐知誥一般無二的野心,“臣受先帝與陛下隆恩,盡忠陛下乃是為臣的本分,焉敢有所奢望?請陛下萬莫折煞老臣!此番若能誅殺徐賊,老臣便是告老還鄉,也足慰平生!”
“國公快快請起!”楊溥連忙扶起楊志業,他心裡也擔心事成之後楊志業尾大不掉,擁大功而攬權柄,成為第二個徐知誥,見楊志業這般誠懇作派,心裡好歹稍微放心一些,“朕得賢臣如國公,縱然大事不成,也無憾了!”
再度坐定之後,楊志業道:“眼下北朝兵馬合圍金陵,大吳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即可能城破國亡,此為大吳未有之大險,陛下不可不察。但換言之,北朝兵馬圍城,亦不失為陛下的機會!”
楊溥怔了怔,“國公此言何解?”
楊志業儘量平緩語氣,卻止不住字字殺機,“北朝來攻,出兵的理由是甚麼?無非是陛下稱帝,為北朝所不容。當此之際,陛下大可派遣密使到北朝軍中,明言稱帝乃是為徐氏父子所脅迫,實屬情非得已,並上書北朝皇帝,願意削去國號,自稱江南國主,甚至稱王亦無不可,並且年年向北朝進貢,願意奉北朝為主。如此這般,將所有罪責推到徐氏父子身上,北朝來攻的兵馬就成了‘清君側、誅逆臣’,而陛下與先皇在亂世中定淮南、保境安民,是為有功,與那越王錢氏父子何異?如是這般,徐知誥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其之滅亡,豈非近在眼前?”
此計實屬惡毒,若能如此,徐知誥必亡無疑,楊溥震驚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楊志業以為他是捨不得帝位,不禁流淚勸道:“眼下北朝二十萬兵馬圍城,金陵危在旦夕,如若北朝兵馬攻破城池,屆時陛下求為金陵布衣而不可得!若不乘此機會未雨綢繆,來日如何區處?眼下大吳只餘十五州之地,稱國主也好稱王也罷,至少還是這十五州之主,只要能真正執掌這十五州,來日若是天下風雲有變,陛下如何不能問鼎中原?昔日先帝起兵,不過十九兵甲,而能成就淮南大業,陛下有十五州之地,何愁不能成就大事?百利在望,不如一利在手啊!”
楊溥嘆息道:“朕非是捨不得這名不副實的帝王稱號,而是擔心北朝不同意啊!”
“北朝如何能不同意?大吳眼下雖然危機重重,金陵畢竟是京都,城防器械何其完備,更兼有五萬精銳甲士,數十萬百姓青壯,倘若執意踞城而守,北朝便縱然甲厚弩強,豈能輕易攻下?況且我大吳還有十餘州疆土,各鎮各州若是招兵買馬來勤王,足以抵擋北朝許久。二十萬大軍在前線征戰,日耗錢糧難以計量,縱使北朝如今國富,真要使金陵戰事持續數月乃至逾年,足以掏空北朝國庫!眼下我金陵與北朝謀求誅滅徐賊,只需北朝兵馬也打出‘誅逆臣’的旗號,旬月間戰事可定,這是皆大歡喜之局,北朝何樂而不為?”楊志業顯得有些激動。
穩住語氣,楊志業又道:“至於戰後北朝兵馬是否進駐金陵,江南十五州如何區處,大可到時再各憑手腕。而陛下有將士效忠,重掌權柄,舉國齊心,何懼北朝?”
楊溥深思熟慮之下,認可了這等計謀,莫說此計可以使得吳國大業“從長計議”,便是沒有這等機會,只要能讓徐知誥滅亡,他也義無反顧!
——楊氏征戰淮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