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為萬世開太平2,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法,善學者治學。天下百業,各安其位,天下俊才,各展其能。倘若有天資聰穎者,善數業,則為官;再有天之驕子,能善百業,則為公輔。如是,帝王君臨廟堂,胸有天下,而天下大治!若帝王賢能,又得名臣相佐,則天下大興!”
李從璟一席話說完,也回答了李嗣源先前有關學院的三個問題,並且是用另一種方式,更加透徹全面的回答。
等了許久,見李嗣源仍是在沉思,李從璟笑道:“當然,治理天下,也不是僅靠學院就行,天下有了疾患,也並不都是因為弊政,兒這是從學院的角度去看。”
李嗣源從深思回緩過神來,長舒一口氣,“能得如此學院,大唐盛世,何愁不能再現?屆時盛世不現則已,現必光芒萬丈,比之貞觀、開元,更為奪目!”
李從璟點點頭,“長遠觀之,可以如此期許。眼下來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能使得新政更好推行。”
李嗣源奇怪的看向李從璟,“也不知你這腦袋到底是如何長的,竟然能想出這許多東西。”
李從璟訕笑道:“並非兒一人所想,莫離等人都有一起出謀劃策。”
李嗣源點點頭,這才覺得合理,遂又道:“興建學院,我看可行。不過照你方才這般說來,也不是小手筆就能做得好的。且不去說造一座學院建築,學院中開設諸多學科,首先得考慮先生從何而來。要達到朝廷期許,這些先生必不能濫竽充數,需得學識淵博,亦或各精各業。天下大亂已久,無論是朝堂上還是朝堂外,這樣的先生都不好找;其次,學院招收的學生也必須是士子中的精英之輩,如何讓這些士子放下研讀多年的典籍,放棄貢舉出仕的所謂正途,投身到學院中來學習他們眼中的‘雜學’,不是一件簡單事。”
“再次,有了先生與學生,這課業得如何教授,也是大問題,典籍書冊從何而來?學業規模、深度如何安排?而且既然是務實之輩,必然不能死讀書,還得有機會供其不時歷練,這又如何佈置?第四,學院興建之後,必會對太學以及貢舉士子、貢舉制度產生衝擊,二者關係如何協調,二者界限如何劃分?若是處理不好,不是我危言聳聽,士子亂則天下亂,這可不是小事。第五”
李嗣源一連敘說了許多關鍵問題,都是與興建學院‘配套’的事務,對方論述之詳盡、深入,讓李從璟聽了不禁汗顏。
李從璟興建學院之心由來已久,這才能有諸番謀劃,李嗣源不過剛剛聽得這個訊息,略一考量就能將問題想得這樣全面,不是容易的事。
不過李從璟準備頗為充分,他道:“朝中官員,倒也有不少名儒,例如李公、馮公,還有一些可能先前聲名不顯,也得挖掘出來,如今正是帝國中興之際,少不得要他們多出些力。再者,教書育人這等事,儒士多半樂意為之。”
“除卻在朝中為官的,還有一些致仕官員,也都可以請來,他們本就在朝為過官,對六部之事都會有些底子,朝廷是這樣,州縣也是這樣。另外,但凡大爭之世,必有不少大才脫離紛爭,隱於山林。讓他們投身大爭洪流,或許不願,但讓他們來治學,大抵不會太拒絕。如此,朝廷、州縣,多方舉薦、探訪,甚至三顧茅廬也無不可,假以時日,先生也就有了。”
“有了先生,書冊也就好編撰,人多力量大,只要引領得當,第一批書籍不會太難。再者,百工典籍,民間也多有之,前人遺留下來的,可多方蒐集。”
“至於學生,也不難招收。只要朝廷對學生學成後的安置方案有吸引力,便不會缺學生入學。貢舉是為為官,既然進學院也能為官,後者甚至更加容易,學子怎會不樂意?若是情形不好,頭幾批學生,可多收貧家子弟,亦可令官宦之家的青年才俊入學,做出表率。”
李從璟緩了口氣,接著道:“至於歷練機會,可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