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陽 衣冠南渡自此終2,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暖花開。
一輛裝飾頗為華貴的馬車在洛陽走街過巷,最後在溫和的陽光中來到城東長和坊。長和坊內外行人如織,不乏寶馬雕車,人群中最多的一類人士子裝扮,間或有身著官袍的朝廷官員。
長和坊並不是尋常街坊。
華貴馬車經過百步大街,在一座牌樓前停下來,馬車裡走出兩個儒生模樣的文士,一老一少,前者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後者也到了三十而立的階段。
這兩人正是楊愨、戚同文。
經過牌樓向前,是一座巨大院門,院門前有座門屏,高一丈長三丈,上面刻有銘文,筆鋒蒼勁有力,古樸厚重,聽說是出自宰相李琪的手筆。楊愨、戚同文在門屏前駐足片刻,品味了一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楊愨撫須頷首,面露欣賞之色,“取《大學》開篇,倒是的確當得開篇明義四字,朝廷開辦這洛陽學院,心懷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戚同文見老師心情不錯,臉上也有了笑意,前番楊愨雖然到了洛陽,但這並不代表他就完全認同學院的建制,當初之所以離開虞城,半是受太子親自登門的感化,半是被太子的學識所震驚,總而言之就是看對眼了太子這個人,若非如此,僅是憑太子勾畫的藍圖,楊愨還不至於拋家舍業。
在楊愨看來,一個既有誠心又有學問的人,總是不至於太過欺騙他。平心而論,太學院總是比這個學院要有檔次,若不是對李從璟感官很好,楊愨大可以去太學院執教,反正太學院也不是沒有邀請過他。
只不過到了洛陽後,與太子坐而論道的時間久了,楊愨對學院的瞭解更加深入,也親自見到了太子為之所做的種種準備,於是敬佩之情逐漸滋生,對學院的看法也產生了改變。
戚同文和楊愨走進大門,入目是初步建設完成的學院,嶄新的閣樓花圃青石板走道,自有一片勃勃生機,移栽的植物雖然多半還在發芽階段,但想必夏日到來之後,四處不乏綠樹成蔭之所。
學院的建築佈局很是雅緻,小橋流水,草長鶯飛,的確是個靜心讀書,安心做學問的地方。
戚同文與楊愨雖不是第一回來,也仍是感到賞心悅目。
與他們先後到來的有許多儒士,都在官吏的引導下走向目的地,中間也不乏翰林、學士,還有一些身著布衫、沒有書卷氣的人物,想必不是士子這類人。
今日,太子在學院召集先生們議事,因為學院“開學”在即,很多事情都需要商討,包括確立原則、制定章程等。
“楊兄。”王不器從不遠處走過來,與楊愨見禮,而後兩人並肩而行,戚同文就落在後面。
楊愨見王不器春光滿面,不禁打趣道:“今日勞煩祭酒親自相迎,楊某很是慚愧。”
王不器一副你為老不尊的眼神,“楊兄是自個兒不願做這祭酒,怎生打趣起我來了?放著祭酒不做,卻甘願做個博士,也就楊兄這號人了。”
學院仿照太學院的編制,學院的教學先生與管理層,依然是助教、博士、司業、祭酒這些頭銜,與太學院一樣,都受禮部管轄。
“無功不受祿,只要能將肚裡幾分墨水交給生徒,是祭酒還是博士,就不那麼重要了。”楊愨與王不器來到學院“禮堂”,看見許多人已經就座,在官吏的帶領下,他們坐在最靠前的位置。
禮堂並不是禮堂,只是一個很大的廳堂,堂中擺放的小案有六排,以廳堂中央為界限分開,每排有八張,北邊主位有三尺隔板搭建的平臺,平臺上相對有四張小案。
就座的都是學院的先生,不少人相互認識,彼此攀談,皆溫聲細語。
王不器以目示意正前方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宇文新,建築大家,這座學院的規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