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啟誦3,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新近遭受劇變,穩定是壓倒一切之主題,無論是對兩川還是其它地方,暫時都無法興兵攻伐。
“如此說來,西川之事如何解決?總不能眼睜睜看它脫離大唐掌控,淪為賊寇之所吧?”王樸道。
“荊南近來動向如何?”李從璟沒有直接回答,轉而問桃夭夭。
“與吳國通使頻繁。”桃夭夭道。
李從璟沉吟不語。
荊南雖自據一地,但歷來尊奉中原王朝,只不過南平王高季興實在是小人。大唐伐蜀時,曾令高季興為西川東南面行營招討使,高季興自請攻打忠、萬、歸、峽等州,李存勖允之,誰知戰爭發生時他卻坐山觀虎鬥,按兵不發。
之後蜀地被平,高季興更是大膽劫掠從蜀地運往洛陽的財物四十萬,殺死押運官數十。前些時候李嗣源遣人前去荊南詰問此事,高季興滿口抵賴,拒不認賬,竟說押運官是自己落水而死,應該去問河神。李嗣源含憤不已,只是眼下不便興師討伐,不了了之。怎料高季興得寸進尺,竟然向朝廷索要忠、萬等州,要將這些地方劃入荊南。
“吳國如何?”
“不見動靜。”
李從璟抬頭,問莫離道:“蜀地不可放縱,荊南不可不提防,莫哥兒有何見解?”
他知道原本歷史上,孟知祥在蜀中稱帝,而荊南最後投靠於吳國。當時大唐正值李嗣源在位,對兩者皆有過應對之舉,只是最終結果卻差強人意。難道這是因為李嗣源繼位之後,大唐反倒不如李存勖在位時有實力嗎?李嗣源既有明君之譽,不會平白無故容得孟知祥、高季興逞能。此中原因何在?只能是國內憂患未除,而國勢未強也。
孟知祥稱帝是許久之後的事,但西川獨立卻早得多,而荊南投效吳國,也就在這兩年。
李從璟當然不能坐視歷史如此發展,兩川不用多言,就說荊南,雖地狹,不過彈丸之地,但因位處江陵,治所位於荊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日後大唐要攻打吳國等江南諸侯,如若手握荊州,便能順流而下,大軍直逼金陵、廣陵,這是最為妥當、有效的行軍之策,也是歷史中北方攻打南方的慣用之法。故而大唐必須要將江陵握在手中。
莫離輕搖摺扇,緩緩開口:“兩川方為王師所平,孟知祥不過摘人果實罷了,在兩川並無根基,三年之內,倘若孟知祥膽敢公然反叛朝廷,擁兵自重,則朝廷以大義曉於蜀地,遣三五萬精銳之師擊之,何愁不能平也。”
“荊南,彈丸之地,地少主憂,猶如財少人疑,主憂則思利,高季興索地是也,人疑則左顧右盼,荊南與吳國交好是也。對待荊南,宜緩圖急擊也,朝廷不動他則已,動則必不給其反應之機!”
莫離這番話分析的在理,李從璟聞言點頭,深以為然,當然他熟知歷史,所以能看出其中疑慮,“三年要有五萬精銳之師伐蜀,不容易。要穩定高季興,不讓他投靠吳國,又不能給他土地,同樣不容易。”
五萬大軍,說起來似乎不足為道,實則不然。要知道,當初郭崇韜伐蜀,也不過領軍六萬。這六萬人裡,地方節度使的兵力就佔不少。
首先,此五萬大軍需得盡皆精銳。孟知祥非是王衍,他既有意霸佔西川,自然勵精圖治,雖無根基卻也不容小覷。王師伐孟會比郭崇韜伐蜀難得多。
自大唐入主中原以來,朝廷中央軍主要是六軍與侍衛親軍。說起來似乎兵強馬壯,實情卻並非如此。六軍與侍衛親軍,各軍人數並不多,又擔負皇宮、洛陽戍衛之責,能用於征戰的軍力能有三五萬就不錯。眼下朝廷征戰,主要是還是依靠節度使。若非如此,李嗣源起兵時僅數千兵馬,後雖然一時糾集了一些人,仍舊兵力單薄。倘若洛陽有精銳之師十萬,豈能未戰先逃,李嗣源又焉能如此輕易成事?而李嗣源因眾刺史、節度使成事,也正說明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