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節
時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節,我本閒涼(妾本閒涼),時鏡,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頓道:“啟奏大夏皇帝,此乃我匈奴冒稚單于親手所寫之和書,另獻牛羊各千,貂裘熊皮三百,上好東珠十斛。願祈匈奴大夏,從此交好,兩國百姓安康,永不相犯!”
“好!”
蕭徹頓時就大笑了起來,人在皇帝寶座上高坐,俯視著文武百官,也俯視著下方的匈奴使臣,胸中竟也生出幾分豪氣來。
“周德全,取匈奴和書,宣讀於百官。”
“是。”
周德全比他徒弟孫久要乾瘦一些,一張已經布著皺紋的臉卻是長長掛著笑意,被宮裡人稱作是“蜜裡刀”。
但在走上去從那小鬍子匈奴使臣手中取走和書時,卻是真心實意。
他帶著幾分小心地將和書卷軸慢慢開啟,暗暗清了清嗓子,便站在蕭徹的身邊,朗聲宣讀起和書來。
“大夏皇帝敬啟,匈奴自古居含山關外,地候苦寒,逐水向草而居……”
事涉兩國議和之大事,這和書自然寫得很詳細。
只是陸錦惜才聽了幾句,心裡便有些奇怪起來,不由得微微蹙了眉頭。
永寧長公主對這匈奴寫來的和書也並不在意,只看著朝中幾個武官包括劉進在內,都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心也就放了下來。
她轉身走回來,便瞧見了陸錦惜這般神情。
“你怎麼了?”
“不,侄媳沒什麼事,只是有些意外。”
陸錦惜搖了搖頭,只是目光從那宣讀和書的太監大總管周德全身上掃過,又落到了那匈奴使臣霍爾頓的身上,眼底疑惑不減。
“向來只聽說大夏匈奴交戰已久,兩國風俗大有迥異之處,可約莫是侄媳孤陋寡聞,竟不知匈奴單于對大夏知之甚詳。這和書,措辭用典,和我大夏的文書,很有幾分相似之處。”
“原來你是奇怪這個。”
永寧長公主笑了一笑,卻沒露出什麼奇怪的表情。
“匈奴的事情,天高地遠,不怪你不知道。這和書說是匈奴單于親自寫下,可冒稚今年都有六十多歲了,且窮兵黷武,僅認得字能寫罷了。這和書,不是他所作。”
“不是?”
陸錦惜頓時意外了。
永寧長公主道:“傳聞老單于有五子一女,自其長子伊坤太子死在戰場之後,其他幾個王子都扶不起來。反倒是他小女兒蘭渠公主智慧聰穎,果敢剛毅,且對我大夏漢學頗有些興趣。具體後來學成什麼樣不知道,不過看這和書,多半是這位公主的手筆吧。”
蘭渠公主?
原來如此。
陸錦惜點了點頭,算是明白了,只道:“這名字倒是挺好聽的。”
“這名字也是她後來自己改的,匈奴哪裡來這般雅緻的說法?”
永寧長公主也沒當一回事,她更關注的是匈奴那邊的形勢。
“兄長們都不怎麼扶得起來,單這小妮子厲害,匈奴如今議和,也不知是不是與這情況有關了。”
必然是有些關係的。
只不過,即便有種種的外因,可和平才是天下之大勢,而戰亂終歸不會長久。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便是這道理。
陸錦惜是沒有永寧長公主那麼多的疑問,方才那小小的疑問得到永寧長公主耐心解答之後,便繼續安靜地聽了下去。
很快,那一封來自匈奴的和書便宣讀完畢。
於是大夏這邊也取出了早先就由禮部官員起草出的和書,進行了又一輪的宣讀,並且也賞賜了大量的金銀布匹絲綢,聊表心意。
整個過程中,太和殿前除了那宣讀之聲,都是一片的安靜。
左上首的顧承謙聽著,臉色格外地灰敗。
周德全每念那和書一句,他眼前便會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