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4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使者達天德軍(城)並由此南下抵達靈州。
天德軍在靈州東北一千餘里,為大唐北疆軍事重地,其西與豐州、西受降城連成一線,控扼陰山及河套地區,北御突厥、回紇,南蔽朔方和關中,其治所在後世河套平原達拉特後旗境內。
李曜手頭雖有河西地圖,但由於他對這邊關注較少,這份地圖雖然依舊有著軍械監測繪司繪圖的一貫精確度,但卻不如關中等作戰較多的地方那些地圖搬細緻,他平時又未曾細思這邊的情況,因此沉吟著問:“當年張義潮公遣使歸來,孤聞是走的天德、靈州一路,諸公誰知其具體路線?”
眾人皆目視劉崇望,或許是劉崇望年紀最尊的緣故,他還真知道,回答道:“來路未曾與聞,但某聞張公義譚後來曾說,使者返回沙州時,也走靈州,而後道出天德,二百里許抵西受降城,北三百里至鸊鵜泉,泉西北至回鶻牙五百里許。”原來天德軍正當大唐回鶻路之要衝,因此大中二年張議潮遣使必然繞道漠北,當循回鶻舊路而至天德軍。
劉崇望見李曜點頭思索,眼珠時不時在地圖上來回巡遊,雖不知他在考慮什麼,仍然輕聲補充道:“頃年每有回鶻訊息,常取經太原馹路至闕下,及奏報到,已失事宜,彼時自新宥州至天德軍置新館十一所,從天德取夏州乘傳奏事,四日餘便至長安。”
李曜點頭,指著地圖道:“誠然,自天德軍南抵長安,取夏州路極為快捷。想來那使者便由天德軍南下直趨靈州,然後輾轉而至長安。”他還有一句沒說,就是在他記憶中,當時由於某種特殊原因,該道沿途尚不太安全,故須派遣定遠軍(北疆的一個小軍鎮,非是李曜麾下的定遠軍)負責接納或保護。現在想來,只怕是因為夏州的党項人。
李曜前後聯絡想了想,又問:“孤過去對此間事情不甚瞭解,想請教諸公,此後大中四年,歸義軍是不是便相繼收復了甘、肅二州?而五年時,張議潮公便遣兄議潭公奉天寶隴石道十一州圖及戶籍入京,進獻朝廷?哦,還有,其時河西除涼州外均已光復?”
劉崇望回答:“正是如此,而且在鹹通二年,歸義軍又收復了涼州。”
李曜點了點頭,看來這裡的記憶沒錯,收復涼州是件大事,這對於大唐與河西及西域交通的根本改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其一,河西東通長安驛路復通。時人曾有贊:“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此言河西舊路指由長安出發,經蕭關而入涼州,西行經甘、肅而至瓜沙一路。又有說“初離魏闕煙霞靜,漸過蕭關磧路平,蓋為遠銜天子命,星馳猶戀隴山青”。自此長安西通河西舊路便可暢通無阻。
其二,涼州的光復,促成了靈州西域道特別是靈州西通涼州道路的暢通。其時歸義軍轄境東抵靈州,西達伊吾,控瓜、沙、甘、肅、伊、涼六州之地,勢力達到極盛。涼州自漢魏以來為河西軍事重鎮,唐初又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治所,地位倍受尊崇,因而光復後的涼州成為歸義軍和大唐關注的焦點,雙方都力圖採取各種措施來經營和控制涼州,而雙方頻繁的聯絡和交往也正是從經營涼州開始的。鹹通三年(862)散居河隴的吐蕃奴部嗢末遣使入唐。四年唐築涼州城置涼州節度使,並調鄆州兵二千五百戍守涼州。同年涼州僧人法信在得到本道節度使張議潮的允許後入唐進獻釋乘恩撰《百法論疏》等經。總之,鹹通二年後的涼州,成為歸義軍與中原王朝聯絡和交往的交通樞紐。
李曜又問:“張議潮公擊走吐蕃,收復涼州之後,我聞朝廷曾調鄆州兵二千五百戍守涼州,而後涼州怎又沒了訊息?這支兵馬呢?”
劉崇望嘆道:“彼時因宦官弄權、藩鎮不遵朝令,及民賊四起,特別是巢賊之亂而使朝廷危機四伏,涼州以東遂為吐蕃、党項所隔,廣德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