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民起義首領張議潮收復河隴後,唐朝又恢復了河西、隴右節度使,但此時唐蕃雙方的勢力都走向了衰敗,已經無力為河隴而爭戰,所以河西、隴右節度使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相反卻形成了一支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歷史上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在河隴地區,陸續出現了三個獨立性的地方政權,即瓜洲歸義軍、甘州回鶻和涼州蕃漢聯合政權,實際上也間接地加速了唐帝國的滅亡,更使河隴地區陷入地方割據政權的狀態。至此,大唐的“安河隴、保長安”的防禦策略也就失去了其實際意義。
總而言之,唐蕃之間自永徽元年(公元650)到長慶會盟(公元821),進行了長達170餘年的爭奪,雙方爭鬥的焦點多數情況下是河隴地區,由於吐蕃奴隸主的攻唐戰略即是先蠶食邊境軍事據點,然後重點突破隴右,遮斷河西,孤立西域,進而兵鋒直指唐朝政治中心長安,而河隴地區對於吐蕃來說,進可攻,退可守,是個有利的軍事作戰基地。但河隴地區對唐朝的戰略作用更加突出,它擔負著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保護邊境穩定、安寧及內地安全的責任。清時顧祖禹曾說:“蓋其地跨越邊塞,保險阻,宜畜牧……天下多事,群雄恆睥睨於此”。可見河隴地區的重要性,由此,河隴地區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成了唐蕃爭奪最為頻繁的地區。
從吐蕃的攻唐戰略中可以看出,吐蕃要先攻破河隴,再以河隴為根據地,進入長安,所以對於唐朝來說,要想防止吐蕃勢力伸入腹地,保住河隴地區至關重要。關於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設定、作用,可以看出唐朝對吐蕃的防禦策略是守住唐蕃邊境咽喉之地,即河隴地區。“安河隴、保長安”成為了唐朝前、中期防範吐蕃進攻中原的主要軍事戰略。以河隴地區為軍事防線,在此駐紮大量的精兵強將,防禦吐蕃的進攻,從而保衛長安的安全。
在安史之亂之前,河西、隴右節度使始終擔負著防禦吐蕃進攻,防止其勢力伸入腹地的重任,吐蕃也始終沒有突破河隴這道軍事防線。雖然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了河隴,還曾一度佔據長安,但其也很快退出了長安,並且由於吐蕃內部矛盾加重,勢力衰弱,無力統治河隴,再加上河隴人民的起義不斷,所以在半個多世紀以後,張議潮收復了河隴地區,在名義上河隴地區又歸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而此後由於歸義軍自身發生內亂,加之朝廷無力西進配合,才導致了今日河隴地區再次不復為大唐所有。
但即便李曜有著堅定的“削藩”之心,從全國來看,節度使的設定,也的確致使唐朝後期形成了藩鎮割據,並最終斷送了大唐江山。但從對吐蕃的進攻防禦上,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卻是成功的,畢竟安史之亂之前,它達到了唐朝設定的預期目的。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安河隴、保長安”的這種防禦策略,對於唐朝來說也是成功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功不可沒。
而李曜此時丟擲河西隴右兩個節度使的位置,其用意卻是非常複雜的。郭崇韜此時心中能夠猜測到的,就足有三點。
第一,打通與歸義軍之間的直接聯絡。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事實上郭崇韜此時並沒有看出這一條有什麼迫切的需要。因為在他看來,即便打通了與歸義軍之間的連線,歸義軍如今其實也是割據一方的,難道打通連線之後,歸義軍就會老老實實地完全聽命於朝廷,該交稅交稅,該交兵交兵?恐怕很難。所以他很奇怪秦王知道歸義軍的情況之後立刻就要對那邊下手的急切心情從何而來。
第二,打擊吐蕃力量。這一點郭崇韜倒是完全可以理解,吐蕃趁大唐內亂,喪盡天良的事情幹得多了去了,但凡大唐之人,誰不恨吐蕃?正好吐蕃現在也衰落了,大唐若有餘力取回隴右河西,那就好比把自己被人搶去的東西拿回來,這還需要講客氣、講理由麼?
第三,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