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8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討平,奉天子名號而實際割據的各路諸侯豈不都要紛紛效仿?因此作為此時朝廷的實際掌控者,李曜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馬踏成都,以雷霆閃電般的攻勢,打消其他勢力的非分之想。
但這樣一來,攻略兩川的時間過於緊迫,用兵的難度也就加大了。李曜並不是沒有想過如鄧艾當年一般偷襲陰平,但經過探查,王建對陰平的防衛頗為嚴密,這一計劃根本無從實施,因此他才會在劍門關前頓兵接近兩個月之久,在最後萬不得已之下,已經準備動用火神液時,突然得知有一條來蘇小道可以繞過劍閣,才下定決心南北夾擊、強攻劍閣。然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劍閣雖下,損失卻著實不輕。
這一戰果,雖然他內心深處並不是太滿意,但麾下將領確實已經盡力,他也不好多說什麼,只能在心中暗下決心,平定兩川之後,一定要留出時間,花大力氣抓一抓訓練,儘快提升軍隊戰鬥力。
不過在此時,說這些已無必要,當務之急還是迅速地趁勢橫掃蜀地,消除王建叛亂的影響,震懾天下諸侯。
因此當諸將齊聚,聆聽訓示之時,李曜並未就此戰傷亡表示不滿,而是直接下令,全軍就地休整一日兩夜,之後留下傷亡最重的兩個軍留守劍門關,自己則親率大軍直下成都,在第一時間攻佔成都以北最後的防線綿州。另外,王宗本等部因劍閣被攻破,除戰死、負傷兩萬餘人之外,剩餘五萬多人被俘,也被看押在劍州,李曜並未將其臨時整編帶出。
攻下劍州的第三日,李曜親帥大軍八萬,號稱十五萬直取綿州。王建此時已經收到劍閣失守的訊息,大驚之下本欲御駕親征,被群臣所勸,乃派大將王宗朗北上綿州抵禦。
綿州,為劍閣以南、成都以北的重要據點。自劍閣、陰平兩路趨成都,都必經綿州;且綿州扼涪江上游,控守自內水趨成都之路。蜀漢諸葛亮死後,蔣琬主持蜀漢軍事,蜀漢延熙四年時,蔣琬請自漢中徙屯綿州,曾說:“涪水陸四通,惟亟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請徙屯涪。”北魏邢巒以及原本歷史上五代石敬塘攻蜀,前鋒均已破劍門關,蜀軍退守綿州,遂得以保蜀。而邢巒在表請魏主增兵取蜀時說:“今王足前進,已逼綿州;脫得綿州,則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且臣之算意,正欲先圖綿州,以漸而進;若克綿州,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斷水陸之衝,彼無援軍,孤城自守,何能復持久哉!”故守綿州,可以應接三路;綿州不守;則成都大勢已去。
王建稱帝時擁兵十八萬,因為朝廷迅速做出反應,並由名動天下的右相李曜親自領兵,因此又臨時徵召了約莫五萬餘人,全軍合計二十三萬左右。在劍閣一戰,王宗本等將先後損失了七八萬人,蜀軍總兵力下降到十五萬上下。由於其與各州也須留守部分兵力,因此王宗朗東拼西湊也只帶了六萬大軍趕赴綿州設防。
王宗朗原是降將,王建割渠、巴、開三州使其鎮之,有兵兩萬餘,此時手中實力未減,但王建此次給他的四萬兵卻不是他的老部下,使用起來頗有不便。而且趕到綿州之後,對綿州城防頗為失望,心中一片冰涼。
正月二十一,朝廷南征大軍右路先鋒史儼所部進擊綿州城北江油縣,王宗朗部江油守將杜恆濤戰之不勝,率本部五千舉城而降。正月二十三,朝廷南征大軍左路先鋒劉彥琮所部經一日一夜猛攻,拿下綿州東北要地梓潼,蜀軍守將戰死,死傷及被俘萬餘。自此,綿州北面已守無可守,綿州蜀軍總兵力下降至四萬五千。
正月二十五,南征大軍包圍綿州,蜀軍拼湊的一支約三萬人援軍在綿州以南三十里處被徹底擊潰,被俘萬餘,餘者逃散,綿州已插翅難飛。
正月二十七,王宗朗再次發揚“打不過就降”的現實主義精神,殺監軍及都虞候,率部向李曜投降,唐軍遂據綿州。自此,南望成都,已是一馬平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