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基本保持了獨立性,又與他鎮不同。劉仁恭政權的傾向,無疑對梁晉雙方爭霸的結果有關鍵的影響,梁晉雙方都欲爭取或據有之,劉仁恭父子正是充分利用了梁、晉之間的矛盾,左右其中而求生存。
如果只是如此,李曜還不會這般反感,但劉仁恭父子在幽州的統治極為黑暗:濫用刑罰,殘酷剝削,連年征戰,幽州呈現一片凋弊景象,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受到嚴重影響,軍民不堪,多亡命他境。李曜可以忍受暫時無力平定的割據,但極其反感這種不把人當人的統治者,而且劉仁恭對幽州的統治使得幽州整體實力大幅下降,對於將來抵禦崛起中的契丹,也是很大的麻煩。當人,似他這般內失民心,外無友好,其統治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後來幽州終為河東兼併,河東從而有了較穩定的後方,為其最終戰勝後梁奠定了基礎。然燕亡後,契丹與晉也成為了直接的敵人,雙方在幽州的爭奪十分激烈。
北方的契丹是中原政權長期以來的邊患。至耶律阿保機之時,契丹之西鄰突厥、回紇等早已滅亡,其東鄰渤海、新羅俱非強大,大唐因藩鎮割據,也是日落西山之勢,無暇顧及東北亞之局勢。而漠北草原上只餘有室韋、韃靼、越兀、烏古、吐渾等諸較弱民族,契丹周圍已無強大之敵對勢力,其時契丹正有難得的發展環境。阿保機以其雄才大略,承前人之功業,勵精圖治,志存高遠,而相鄰之幽州正是他首先要征服的目標。
只有作為後來人的李曜,才知道契丹後來對中原王朝的壓力有多大,才會在契丹剛剛崛起之時,就對其心存防備。
劉仁恭對於契丹的防禦在後人看來是相當成功的,尤其是久辱於外夷的宋人對劉仁恭更是欽佩不已,但李曜穿越之後,縱觀此時形勢,對此心態極其不屑。劉仁恭幽州政權多年窮兵默武,民困兵疲,己是慮亡不暇,其對契丹毫無優勢可言,後人只是就其初期的幾場勝利而誇大了其對契丹的遏制作用。而其所以能與契丹周旋多年,其實自有其特別的原因。
李曜不希望幽州的統治者太過無道,是有著長遠考慮的,絕非單純的對劉仁恭父子不滿。站在後世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縱觀契丹的發展,多受幽州之影響。至晚唐五代,劉守光無道,軍士亡叛,多入契丹。阿保機利用這此漢人開墾荒地,發展農業、手工業,建立城邑,完備文法,由此實力益強,遂能平定叛逆,戰勝諸部大人,稱帝建國,崛起於塞外。
李曜曾經思考,若是幽州不亂,阿保機是不是還有這般能耐,將一個落後的遊牧民族漢化,進而稱帝建國,創立大遼,從而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保持對漢人帝國的壓制?
他透過河東軍械監商隊們蒐集的情報,詳細分析了幽州轄區地形、軍事實力、經濟基礎等各個方面,最終認為,只要幽州不亂,至少能讓阿保機的崛起不至於那般順利,並且能在較長時間內抑制契丹的迅速強大。
唐代幽州鎮轄境雖有變化,但不是很大,境下長期轄有幽、涿、薊、瀛、莫、檀、媯、平、營九州,大約三十五個縣。到如今,轄有幽、薊、營、平、檀、順、儒、新、武、媯、涿、瀛、莫十三州之地,並有安遠、盧臺、山後八軍等。不過,此時的轄州數較之前為多,當然幽州鎮轄境並無多少改變,十三州是由舊有九州分置變更而來。歷史上從劉仁恭掌握幽州,至光化元年劉守文襲取滄州義昌軍滄、景、德三州,約十八個縣,劉仁恭父子大致轄有十六州地,約五十四個縣。
幽州鎮按所處地理位置可分為山前、山後兩部分。所謂山前,從五代至宋、金,習慣上將今河北省太行山以東,軍都山、燕山巡南地區,統稱為山前。初無確定的地域,至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時,才有山前八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稱山前,包括宋人企圖收復的山南失地的全部,當時曾預將山前一府(燕山)九州(涿、檀、薊、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