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1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可為興元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北口曰斜谷,穀道全長四百七十里。戰國時,司馬錯攻蜀,即由此道進兵。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奪佔興元,曹操統兵來爭,即由斜谷進臨興元,與劉備相持數月,後以補給困難而退兵。蜀魏在關隴一帶對峙,雙方都曾由褒斜道進兵。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隴西,而以趙雲率偏師,揚言出斜谷取郿,牽制曹魏關中之軍;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統大軍出斜谷,屯兵渭南。曹魏太和四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進兵;景元四年,鍾會統兵伐蜀,大軍由褒斜、儻駱、子午諸道並進。後來,北魏攻南齊、我朝平巴蜀之叛,均曾由斜谷進兵。”
李曜心道:“我以前讀史的感覺,似乎是在五代以後,斜谷作為一條軍事通道就漸被廢棄,南北往來均以散關為要衝。可按郭崇韜這麼說來,此前我與幕僚分析關中形勢之時,似乎也將斜谷看得輕了一點。看來總參謀部的確有它的優勢,至少集思廣益這方面優勢明顯。”畢竟郭崇韜今天這番話可也未必是他一個人的思考,而是總參謀部的“集體智慧”。
郭崇韜見親自創造了“戰略科”的李曜聽到此處也面現思索之色,不禁精神大振,繼續解說:“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據測繪司查探,該處河谷深險,懸崖壁立,通行不易。因如是故,歷代多治棧道於褒斜道。秦治棧道於褒斜,以通興元、巴蜀。劉邦就封南鄭時曾燒燬;後又予以修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時,趙雲又燒燬一段;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復;諸葛亮死後,又被魏延燒斷。此後或修或毀,增損不定。
儻駱道南口曰儻谷,在洋縣北三十里,北口曰駱谷,在周至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穀道全長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嶺主峰一段,盤山路曲折迴旋八十餘里,共八十四盤,行軍不易,易受阻塞。三國後期,魏蜀雙方都曾試圖由駱穀道進兵,但均為對方守險所扼止。鍾會伐蜀時,駱谷是其進兵路線之一。我朝武德年間,復開儻駱道,以通興元、巴蜀。至玄宗朝以來,關中變故頻仍,帝每幸興元、巴蜀以避難,駱穀道是其往來通道之一。”
李曜越是詫異,暗道:“這麼說來,駱谷也是在五代後逐漸荒廢的,為什麼呢?”
那邊郭崇韜繼續解說:“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洋縣東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長安南百里處,穀道全長六百六十里。王莽時修通子午道,東漢時廢子午道而通褒斜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自請率奇兵五千出子午谷以襲長安,諸葛亮未準。後來鍾會攻蜀,子午谷是其進兵路線之一。東晉永和十年,桓溫入武關伐前秦,另遣司馬勳出子午道襲長安。”
子午道這地方李曜略有了解,譬如宋金對峙時,南宋除了在散關屯戍重兵外,也還在子午谷口置立堡塞,以備金人進襲。
作為副總參謀長,郭崇韜自然不能只說地勢,根據地勢來做分析才是他的功課,於是此時便道:“三條穀道連通關中與興元。但以秦嶺之高峻,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之大規模調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當年曹操在爭興元而未得後多次感嘆‘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因此總參分析認為:利用這些穀道出奇兵可以考慮,但大規模進兵則頗為不利。”
李曜一力堅持要設立總參,此時為了顯示總參作用,自然不惜做一次捧哏,此時便恰到好處地問道:“那麼,若要出大軍,則當如何行軍,總參可有考慮?”
“有!”郭崇韜立刻接話:“總參以為,南北交爭之際,宜以散關為要衝。”
他見眾人隨他這一說,都把目光盯到散關附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