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7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勝,今年便平定了鳳翔藩帥李茂貞之亂,舉國振奮……”馮道自然絲毫不會放過替大唐、替恩師吹噓宣傳的機會,開始向大封裔施加一些影響。
“那是,那是,孤……哦,某雖地處僻壤,亦久聞右相威名,實乃當世伊、周。”大封裔連忙表示自己對右相的景仰。
馮道臉上笑容更盛,點頭道:“右相閣下對於渤海,一直十分看重,對於渤海歷代忠勤守正,也是讚譽有加,常與身邊人言‘唐藩百國,無出渤海之右者’。”
大封裔聞言,受寵若驚,喜不自禁:“右相當真明鑑千里,我渤海歷代國主因仰慕上國風範,克忠職守,絲毫不敢怠慢,迄今已兩百餘年矣。”他說到此處,忽然有些感慨:“可惜某前次出使大唐,未能得見龍顏,冊書也非御筆親就,我王至今仍極遺憾……”
馮道笑道:“此事好辦……不瞞王子殿下,前次你到長安,正值動亂,是以留下這般遺憾。如今右相輔政,國富兵強,陛下垂拱而治,哪裡是當年模樣?何況渤海中正,簡在帝心,右相也極是看重,若渤海對冊文心中有憾,何不再來長安?料陛下、右相都會深感渤海誠意,繼而鳳台擬製、天子用寶,還渤海國一個正大光明的渤海國王,王子以為如何?”
大封裔大喜過望,如果此事辦成,別說一個造反刁民沒找回去,就算再大的事,國主也盡能包容得下!要知道大唐的冊封,可真不是那麼容易拿的!
大封裔心中明白,渤海國王(第一、二代為“郡王”,自第三代大欽茂起為“國王”)能否得到唐朝的冊封是其地位合法與否的重要標誌,渤海不僅接受唐朝冊封,並一貫要得到冊封才會被認為合法。
事實上唐廷對渤海諸王的冊封十分慎重,一般都是子承父位,自然下延,當然也有例外。如公元793年,渤海國王大欽茂病故,其後一年之中有大元義和大華璵兩位王廢亡,這反映了渤海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激烈。公元794年,大欽茂之少子大嵩璘即王位,改元“正歷”。隨即派人到唐朝請求冊封。第二年(795年)唐德宗遣內侍殷志瞻來渤海冊封大嵩璘,但僅授其為渤海郡王,而非國王。這是渤海國勢衰弱的佐證。大嵩璘為擺脫內部矛盾帶來的困境,再次遺使唐朝,提出進封國王的請求。三年之後,唐德宗終於同意了大嵩璘的要求,授他以銀青光祿大夫、檢較司空、渤海國王、領忽汗州都督。雖然冊封了“國王”,但散官爵位仍然比其父大欽茂“檢較太尉”低。可見唐朝對渤海的冊封,並不完全是例行公事,而是嚴格把關,極其鄭重和負責任的。而大嵩璘也沒有辜負唐朝的期望,他著力收拾官廷政變後的殘局,繼續推行父王大欽茂制定的基本政策,穩定了政治局勢,擺脫了困境,使社會經濟在穩定中有所發展。
唐廷對渤海國兩百餘年的影響力,決計不是玩笑。上溯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渤海高王八年)唐中宗復位,中宗派遣侍御史張行岌來到“舊國”(今吉林省敦化敖東城)對大祚榮進行招慰。大祚榮對唐朝表示了友好的態度,派遣兒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到長安,唐朝留為宿衛。唐廷瞭解了靺鞨政權的情況和大祚榮對唐朝的態度,準備派遣使臣冊封大祚榮,卻因契丹、突厥連年襲擊唐朝邊境而被耽擱。公元711年突厥默綴可汗向唐朝請求和親,表示臣服唐朝。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唐睿宗於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開元元年)派郎將崔訢(忻),以攝鴻臚卿的身份,敕持節宣勞靺鞨使的名義,從長安到登州(今山東蓬萊)入海,從現在的旅順口登陸,溯鴨綠江而上,再陸行,到達渤海“舊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以大祚榮統轄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大祚榮建立的靺鞨政權“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正式隸屬於唐王朝的版圖,成為唐朝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忽汗州都督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