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8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民來投附,這樣的好事,從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當時劉仁恭掘地三尺,也只拼湊了二十萬新軍。不過好歹人數浩大,於是親率大軍前往解滄州之圍。
如果把這些新兵盡數用繩子綁了上沙場,估計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去。只是聽之任之的話,這些新徵召的兵們開小差的又太多。等到趕至前線,就會走的一個不剩。劉某人成了光桿劉司令,還拿什麼與黑朱三血拼呢?好在劉仁恭此人盜墓賊出身,按照李曜十分欣賞的某著名盜墓小說情節來看,凡是做盜墓這種技術含量高活計的人,多是智計百出之輩。
劉仁恭也“智計百出”,他略一思忖,就想出了一個妙策——部內男子無貴賤,盡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士人黥其臂,文曰‘一心事主’。這樣一來治下生民人人臉上刺字,大家都有紋身,全是黑社會,大家彼此彼此,當真是大哥莫笑二哥。劉仁恭給軍兵臉上刺字,只是為了防止軍兵逃跑。卻無意之中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從此給兵士面上刺字,成了眾歷史風雲人物防止士兵跑路的不二法門。
與李唐府兵制不同,有宋一代,實行的是募兵制。尤其是在災荒的年份,為了防止流離失所的壯年男勞力鋌而走險,宋廷更是加大募兵的力度。當兵,在有宋一朝成了一種職業。雖然可以勉強養家餬口,但是當兵卻是一份十分低下的職業。其中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要在身體上刺字。刺字是宋朝募兵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正因為如此,招募士兵也被稱為‘招刺’,有志於行伍之人,政府免費給你做紋身。
毫無疑問,趙宋的招刺制度是繼承了唐末、五代的刺字制度。也可以認為是學習了諸如先驅人士劉仁恭、朱溫的成功經驗。劉某人在歷史上得享大名,也全非是浪得虛名。與現代時尚青年的紋身不同,宋士兵的刺字多是在臉上與手背上。刺字的內容也不會因人喜好而異,內容多是部隊番號。與士兵享受同等待遇的在宋時,還有罪犯、隸屬於官府的工匠、奴婢,所以在名著《水滸傳》中就會有罵林沖‘賊配軍’的情形。這也是兵士與罪犯地位相仿的明證。
有宋一代,士兵的地位非常低賤。北宋名將狄青雖坐到了樞密使(國防部長)一職的高位,但是臉上仍保留了刺字,以示激勵將士殺敵立功。另一位盡人皆知的抗金大英雄岳飛,也是從有刺字的普通士兵做起的。當兵須刺字的制度直至蒙元滅南宋之後才消亡,而刺字由人格侮辱成為一種時尚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李曜卻不清楚。
且說按照幽州局的記載,朱溫率領大軍深溝高壘圍攻滄州城,大河南北的軍需糧草,從水陸兩路運至軍前,堆積如山。數百里長的供給線上,搬運的役夫絡繹不絕於途。朱溫對滄州城,勢在必得。城內劉守文坐守孤城,城外援軍受阻,劉仁恭眼見著城就在眼前,卻無力寸進。朱溫圍城數月,城中乏糧,人相食。滄州城內外劉仁恭父子二人一籌莫展,無奈之餘,劉仁恭再次向李克用求援。數月時間,遣使百餘,使者相望於道。李克用本想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見自己如果再行觀望,不出手相助,劉仁恭就會崩盤。這樣的結局當然不會有利於已。
李克用派出大將周德威與李嗣昭提兵來援劉仁恭,劉仁恭分精兵三萬與李克用晉兵合軍一處,兵鋒直指潞州。李克用此舉在兵法裡有個名堂,乃是‘圍魏救趙’之計。此時前文有述,李克用攻敵所必救,很快就收奇效。得知潞州城易幟,朱三擔心李克用大軍會南下太行,直抵黃河北岸,進逼自己的老巢汴州。不得已之下,燒營退師回防。堆積如山的糧草不是被化為青煙,就是被沉入河底。朱溫偷雞不成,反蝕了無數的米。滄州之圍得解,劉仁恭父子再次轉危為安。
兩次的遇難成祥,劉仁恭在暗呼僥倖的同時,居然將其看成一種天意。他覺得自己之所以福星高照,完全是因為上天的眷顧。又不知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