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以威脅關中、河南和河北。華北許多地方都普遍對突厥人懷有恐懼之心,這就給朝廷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採取主動行動和對他們組織一場得到廣泛支援的戰役,以顯示皇帝的領導地位,甚至使朝廷恢復對關中以外的疆土的控制。
這一計劃的主要倡議者是懷有利己的政治目的的兩個宰相張濬和孔緯,因為他們希望勝利會增強自己的力量,使他們有可能徹底根除朝廷中的宦官,結束宦官對大唐軍隊的控制。大多數的朝臣反對這個計劃,其中包括另外兩名宰相劉崇望和杜讓能。李曄本人也相當動搖和恐慌,但是作為衝動的年輕人,戰勝楊復恭的希望已經矇蔽了李曄的雙眼,最後不顧反對而批准了這一方案。
結果不言而喻,唐廷全面敗北。對李克用之戰是唐朝對京畿區之外最後一次積極干預行動。從那時起直到大唐滅亡為止,朝廷完全忙於抵禦長安周圍那些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和懷有敵意的節度使,朝廷自身也繼續為內部鬥爭所折磨。
討伐李克用的失敗使藩鎮對朝廷更加藐視,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對手就是李茂貞。那時的李茂貞已經加封為隴西郡王,勢力有了大的發展,他開始對朝政關心起來,有了當皇帝的意思。一些大臣認為他指手畫腳,眼中沒有君主,便對他加以斥責。李茂貞不肯服軟,立即修書一封反擊。朝中一些大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也和李茂貞聯合,對抗其他大臣,這使李茂貞更加驕橫,言語當中經常有不恭敬之詞。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貞在一封寫給皇帝的奏章中嘲笑朝廷的軟弱態度,信的結尾是那句唐末名言,“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年輕天子勃然暴怒,與宰相杜讓能商議懲罰李茂貞,杜讓能卻進諫道:“陛下初登大寶,國難未平,茂貞近在國門,不宜與他構怨,萬一不克,後悔難追。”李曄大罵讓能:“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這正志士憤痛的時候,朕不能坐視陵夷,卿但為朕調兵輸餉,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與卿無干。”
這話當然說得很有鬥志,於是戰爭是打響了,但結果是悲劇的,朝廷的軍隊還是以失敗告終,李茂貞領兵進軍長安問罪。忠心的宰相杜讓能站出來,用性命為自己的天子化解了一難。但是此後,大臣們也和皇帝漸行漸遠了。
乾寧二年,李茂貞又指使宦官殺死了另一個宰相崔紹緯,再次移師長安,皇帝被迫逃往河東去尋求李克用的庇護。而走到半路時,卻被李茂貞的盟友,華州刺史韓建追上,韓建恐嚇皇帝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於是挾持皇帝於乾寧三年七月十七抵達華州,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被大臣幽禁了將近三年,期間皇室宗親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陳王、韓王、濟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殺,直到乾寧五年。
這一年朱溫佔據了東都洛陽,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導致李茂貞、韓建和李克用建立暫時的聯盟,他們決定寧可讓皇帝回到長安,也不能讓他落到朱溫手裡。於是李曄在乾寧五年的八月回到長安,同時宣佈改元“光化”,以資慶祝。
一回到長安,在宦官和官僚們之間的舊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場危機。以中尉劉季述為首的宦官垂死掙扎,進行最後的抗爭,他們策劃廢黜昭宗,擁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們實現了他們的計劃,將昭宗關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陽院,為了防止昭宗逃跑,甚至熔鐵澆在鎖上,徹底封死去路,每日的飯食則從牆跟挖的小洞裡送進去。
但是宦官們害怕李克用、李茂貞和韓建等人會興師問罪,就將包袱拋給了朱溫。而朱溫並不想在殘酷的宮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將實行政變的宦官們一個一個都暗殺了,於光化四年擁立李曄復位,李曄於是改元天覆,加封朱溫為東平王。
而李茂貞聽說李曄復位,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