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徐仲和,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命令下達,臨陣末等步甲兵徐仲和開始套上戰前分發下來的棉甲。
將採摘的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一排排小孩巴掌大的鐵甲片,內外用銅釘固定。這就是普通八旗兵的制式裝備棉甲了。
棉甲的外觀和綠營的布面甲相似,或者說本質上就是一種高階些的布面甲,棉層厚實了些,甲片多了些,質量好了些。
等到了一百多年後,這種內襯鐵片的棉甲就慢慢被淘汰了,衣服上的鉚釘也變成了裝飾品,棉甲才成為真正的“棉”甲。
這玩意輕便,不過三四十斤,防護力也還行。但是不易儲存,極易損壞。棉花嘛,如果儲存不當極容易被蟲蛀。
雖然棉甲內部嵌有鐵甲,但外部棉花破損就會影響到防禦火器的能力。而且,棉甲也極易弄髒,且無法進行清洗。碰上下雨天,受了潮,甲片也容易生鏽,影響防護力。
好在大清對於武器保養甚是用心,貯庫的管事工匠們待遇上也能保證,平日裡本職工作不敢怠慢了,沒有像大明一般“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
當然,真正的精銳們並不喜歡這玩意,就算是穿,很多時候也只會選擇那種不帶甲片的純棉甲。壓實的棉花,穿在裡面,用來防護火器倒也不錯。
他們的最愛,是那種亮的閃瞎人眼的扎甲。扎甲的甲片比棉甲小得多,甲片小,編制起來就非常繁瑣,製作方式更為複雜,這成本可就比棉甲大多了。
但是扎甲的防護力確實比棉甲強不少,否則也不會成為明清精銳的首選了。這並不是因為扎甲的甲片比棉甲片更厚實,而是因為小片的甲片淬火更方便。
區域性淬火比整體淬火簡單,小件淬火比大件淬火簡單。以古代的工業水平,對小型甲片淬火要容易得多。
淬火後的甲片和沒淬火的甲片,防護力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宋代以後,隨著人口增多,林木資源愈發緊張,沒有足夠木材,人們開始用煤鍊鐵。
這麼一來,產量倒是上去了。但問題是中國的鐵礦石質量本來就不怎麼樣,煤炭質量更是夠嗆,含硫量很高,導致煉出來一堆劣質產品。
武器越來越脆,鐵匠們不明白原因,只能把武器做寬做厚,甚至出現了青龍偃月刀這種駭人造型。
武器差了,盔甲質量也好不到哪裡去。玻璃倒是硬度很高,防護力很強嗎?
幾百年後有人測試棉甲和扎甲的防禦力,聲稱二者差別不大。用同樣的現代工藝打造的優質鋼材,厚度相當的情況下,當然差別不大了。
可要真是差別不大,為啥後金的白甲兵、紅甲兵一個個都腦抽了非要穿笨重的扎甲呢?
所以要說時代一定在進步,十七世紀的武器盔甲質量一定要比一千年前要好,那還真未必。
倒是歐洲那邊,技藝高超的鎧甲匠人掌握了對大塊甲片進行淬火回火的困難技術,打造出結合靈活與堅固為一體的盔甲巔峰之作--板甲。
徐仲和當然是沒有資格穿水銀別抄甲(八旗精銳喜歡穿的一種扎甲)這種高檔貨的,因為他雖然是旗人,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旗人,而是沒有戶口的旗下家奴,比所謂的包衣奴才地位要低多了。
包衣雖然是奴才,但人家是皇族專屬的奴才,是頂層統治階級的專屬服務人員。
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人家皇族可以輕視包衣,一般人有什麼資格瞧不起這個群體?
包衣有自己的戶口,可以正常參加科舉,可以與正身旗人通婚。
有清一代,位高權重的包衣也不在少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