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非,不喜請跳過,後面有1章 晚唐五代北宋雜談,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年坐擁三鎮的安祿山發動叛亂,聲勢浩大,險些覆滅大唐。
戰爭足足持續了八年。安祿山死了,叛軍便擁立安慶緒;安慶緒掛了,叛軍再擁立史思明;史思明完蛋了,叛軍跟著史朝義。
多年戰亂下,海內空虛,虛弱到極點的大唐朝廷再也打不下去了。
再加上吐蕃又在西邊搞事情,最後,得,你們這幫子河北佬,給爺磕一個,認個錯,咱就當叛亂的事沒發生過。
河北的哥們也打累了,大傢伙一合計,也行哈,反正都是些個面子活。
然後叛軍“投降”,天子設立盧龍、魏博、成德三大節度使,史稱河朔三鎮。
但是誰都知道,這種和平脆弱的很,只是大家都筋疲力盡的一種折中選擇罷了。
一旦朝廷緩過勁兒來,指不定又要逮著河北這塊兒地搞事情了。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心裡明鏡似的。但是論勢力,你區區一個河北藩鎮,數州之地,能比得過三百州的中央?
更遑論朝廷那邊還有大義名分,你拿什麼去抗?就算三鎮合體也沒什麼勝算。
咋整?窮兵黷武,壓榨民力?那估計還沒等朝廷打過來,魏博人先把你咔嚓了。
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讓利。
朝廷那邊說田承嗣“重加稅率,修繕兵甲”,他老田得喊一聲冤枉。
自己一個名義上臣服朝廷的節度使,要是再橫徵暴斂把魏博的鄉親們都給得罪死了,中央軍一過來還不扭頭把自己綁了投降?
實際上魏博七萬多戶加上隱戶最多百萬人,養了十萬兵,但大傢伙的日子過得卻還可以。
因為除卻牙兵萬人是脫產士兵,其他的普通士卒、團結兵都是半脫產,平日裡都要拿起鋤頭種地養家,只是閒暇時候需要集結訓練罷了。
這麼一看倒是跟初唐時候的府兵有點像。
這麼一來,養兵的壓力就比較輕微了,輕徭薄賦也足以支撐一萬常備軍。
本身河北這地界在大宋三易回河之前就是天下糧倉膏腴之地,說是天下首善也不誇張,節度使又體恤民生,這小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田承嗣們拼了命地壯大自身,賣力討好麾下的軍士們,一應財貨保障到位。
反觀朝廷治下,民生艱難,官吏貪腐,百姓被課以重稅,民眾逃亡的事情層出不窮,兩相對比之下,魏博人民當然不願意回到朝廷的溫暖懷抱中了。
就這樣,擁兵自重的田承嗣一生六次叛變,然後每次都得到朝廷“諒解”,一直活到了75歲才壽終正寢。
不管河北人民怎麼想,中央的朝廷可是心心念著要把不聽話的藩鎮給削平。
在安史之亂結束十幾年後,從滿目瘡痍中逐漸恢復過來,財政稍稍寬裕了一些的唐廷,在英明神武的唐德宗即位後開啟了削藩程序。
中央神策軍大兵壓境,再出錢讓聽話的藩鎮一起開工,開局一片大好。
不過這銀錢也跟流水似地撒出去。皇帝陛下到底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家底,很快,因為國庫空虛,賞賜撥付不到位,涇源鎮士卒兵變,天子倉皇出逃,朝廷威嚴掃地。
後來為了穩住局面,唐德宗無奈捏著鼻子下了“罪己詔”,鬧事的藩鎮也順坡下驢表示願意繼續服從大唐中央的領導,嗯,名義上的那種。
田氏家族執掌魏博四十多年,開始的時候倒也大權在握。
但田承嗣厚待士卒也帶來了反作用--魏博兵越來越驕橫。
老田是開創者,威望卓著,牙兵們自然服氣,後來的繼承人若是能盡心盡力為大傢伙謀福利就算了,若是膽敢胡亂作為,魏博男兒的刀可不是用來殺雞的。
節度使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憋屈。
我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