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朝議二,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費揚古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很合大清聖祖的心意,康熙哥照例問詢了下諸臣的意見,卻見後排的吏部左侍郎張廷玉奏道:“陛下,臣以為,費揚古將軍後面兩策雖能使綠營士卒專注軍事,卻仍有不足之處。”

哎呦,又是個老四相中的。你一個吏部的官,也懂軍事?

康熙抬了抬下巴,示意張廷玉繼續說下去。

“綠營戰兵月支銀一兩五錢,支米三鬥,全部換成糧食不過一石七八。以五口之家計,僅可飽食。”

一石八換算成現代斤兩有兩百大幾十斤,古人油水少,飯量大,成年男子一日需食近兩斤,如需會操,食量還會大增。

婦孺兒童以一半計,一家五口一天約莫需要六斤糧食,算下來一月不過一百八十斤,似乎還挺寬裕。

但一家的開銷可不僅僅是食物,吃鹽得花錢,扯布得花錢,各類用具也得花錢,生病抓藥更是個無底洞,就算指望婆娘種桑織布貼補家用,買個織布機也得花錢。

所以即便是戰兵,日子過得也是比較緊巴,守兵就更不用說了。

要是家裡人口多些,指望那點死工資,不餓死就謝天謝地了。

張廷玉先闡述了下綠營兵的困難,又開始從歷史角度分析原因:“大清立國之初,天下動盪,民不能專事生產,致使土地荒廢,糧產銳減。當是時也,一兩銀子也換不得一石糧。”

可不是嘛,四處動亂,誰安心播種啊,種子撒下去了來年還不知道便宜誰了呢。

糧食少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那會綠營兵待遇比現在可要差不少。國家財政緊張,發不出餉銀來,只能向前朝學習,拖欠工資了事。

好在大清國比明政府更捨得撕下臉皮,可以放任投降過來的原大明軍現綠營兵給各地士紳百姓送溫暖。

明國就做不到這一點,丘八們只敢對那些窮鬼下手,面對真正身家豐厚計程車紳藩王們反倒是怯了場。

沒辦法,大明國是這些人的大明國,一幫子打手,怎麼敢對主人齜牙。

也就是投了大順、降了大清才能肆無忌憚地把這些朱門一併收拾了。

這種方法效果絕佳,被搶劫的物資餵飽的綠營兵戰力比當年為大明效力的時候強多了,一路帶著八旗太君橫掃中國。

“及至陛下登基,天下硝煙漸熄,民生得以安定,荒田復墾,生產秩序恢復,糧食價格日漸走低,一兩銀子甚至可買兩石米麵。如此,綠營士卒自可專心軍旅,不必再尋其他出路。”

三藩之亂,清廷依靠十多年休養生息攢下來的國力,硬是靠體量耗死了一度氣焰囂張的吳三桂所部。

“但是數十年安定,人口滋生,至今已過萬萬之數,尤其北地畝產遠不及南方,丁齒繁衍之下,壓力更甚。是以糧價較之從前,走高了不少。營兵生計略顯艱難。”

張廷玉開始強調客觀困難:“微臣這些日子閒暇下來也時常去了解些軍旅之事,這些綠營兵丁為生計所困,多食番薯之類的便宜作物。但番薯雖賤,卻不宜當主食,易脹氣、反胃,且長期食用,身體虧虛。若要練出精銳,還需精米飽食,輔以少許肉類方可。”

番薯土豆之類的新作物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遠沒有後世那般受歡迎。

本身尚不適應東亞的環境,畝產就那回事,農人們也不怎麼熟悉種植方式。

到清代,紅薯經過一兩百年的育種後,逐漸適應了中國的氣候,產量雖然比不上後世科技與狠活鞭策下誇張的大幾千斤,但比之小麥之類的主要農作物還是要強多了。

哪怕算上失水率,紅薯的畝產也不是小麥、高粱能比的。

但這麼高產的農作物,直到清末,種植面積也不過百分之三四,是清代農民傻嗎?當然不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是曹操外孫

請叫我高原紅

伐清1658

摩納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