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非 財政為王,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回還是那麼點招數,比之萬里之外的同行並沒有什麼新鮮的。
那事情怎麼就在崇禎年間每況愈下了呢?兩個字,“沒錢”。
普魯士在腓特烈大帝之後為什麼痿了?你老腓把家底都敗光了,褲子都當了,後面的當家人只能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了。
改革,改什麼革?錢從哪來?貴族軍官們提著腦袋為你賣命,總不能一打完仗就要取消他們的各種特權吧?
真敢這麼搞,神聖羅馬帝國有選帝侯,信不信普魯士王國也能出幾個選王侯?
反正現在和平了,底下的丘八們被壓迫就被壓迫吧,各級軍官想掙點外快,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了。
崇禎開始也頭鐵,想要從權貴牙縫裡扣糧吃,京營一聲炮響嚇出一身冷汗。
兩百多年的勳貴盤根錯節,哪裡是那麼好收拾的。
之前歷次整頓京營,開始還小有成效,越到後面越是收效甚微,到朱由檢那會,能整個勇衛營出來就算不錯了。
兵血喝多了,小兵餓肚子,指望有什麼戰鬥力是不可能的。
大明諸軍被建虜吊打,普魯士也終於遇到了喪門星。
等到科西嘉的小個子主政法蘭西后,逮著“歐陸第四軍事強國”一頓毆打,普魯士的貴族們才最終認識到,待遇奇差的流氓無賴兵和法蘭西大革命後薪餉優厚地多的良家子軍團戰力差距有多大。
普魯士喪失領土1\/2,賠款1億法郎,軍隊裁減到4.2萬人。人口從1000萬驟減到493萬。
慘痛的教訓終於讓統治階級清醒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法國大革命輸出的浪潮卷死,權貴們被迫作出讓步。
在財大氣粗的大英帝國支援下,又正好趕上工業革命的大勢,王國財政日漸充裕,這才有了改革的底氣,最終在數十年後成就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大明帝國就沒有改革嗎?當然也有啦。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就重建了三大營,而且靠著這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竟然奇蹟般地擊退了也先。
李自成浩浩蕩蕩直奔北京城的時候,京師的情況也未必就比那會差,怎麼就開城投降了呢?
因為于謙當年接手時,通州有幾百萬石糧食,國庫有足夠的存銀,於大人直接給士兵們預支了半年的薪水!
所以說嘛,國家積弊不可怕,只要有改革的時機和餘地,便可涅盤重生。
而充裕的錢財,便是最根本的保障。京營改革,十七萬老弱病殘生活無著落?
一人八十兩銀子遣散費,夠不夠?區區千多萬兩就能解決的事兒。然後再花錢建一支新軍,衣食管夠,嚴加訓練就成。
很簡單不是嘛?但在思宗那會,倉庫裡都能跑耗子,拿什麼去調動大傢伙計程車氣?
沒有錢糧,就沒有一支可靠的軍隊;沒有足夠的武力威懾,就無法推行改革;不改革,就沒有足夠的錢糧來維持帝國的執行。
整個就是個死迴圈。一直到流寇把家裡打亂,建虜入關,什麼狗屁皇族勳貴地方士紳,該殺殺該剁剁,一切推倒重來。
錢錢錢,一切都要靠錢。大明帝國是窮死的,歐洲列強的強大是用錢堆出來的。
就算是其中最不起眼的普魯士,1821年的軍費約合325萬英鎊,折銀八九百萬兩。容克們拿這筆錢養活了15萬正規軍,10萬民兵和30萬預備役。
作為對比,大清前中期財政高峰的乾隆年間,軍費支出也不到兩千萬,其中一千萬還是綠營用的。
綠營嘛,說起來是軍隊,實際上早就蛻變成了警察、鄉鎮辦事員之類的角色。所以,真比起來,大清國十九世紀初三億多的人口,軍費投入還比不上千萬人口的普魯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