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
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從1979年開始我在時代大潮裡,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自從短管雙管噴發明後,槍管長度才兩尺多,加上槍托握把全長也不足三尺,再配上老式刺刀的話,攻擊距離也完全比不上騎兵的槍矛,也就失去了騎兵衝鋒對刺的用途。
所以,雙管噴從發明出來那天起,就是不帶刺刀的,使用這種槍械的騎兵,也都會另外單配近戰武器用於肉搏。
宋應星顯然是發現了這個短板,覺得撫臺大人發明的刺刀太好用了,應該想辦法給所有長銃都配刺刀,於是就發明出了這款刃長超過了四尺的短槍用刺刀,確保銃、刺刀合起來後,總長度依然達到七尺。
沉樹人看著眼前的刺刀,也有些恍忽,這東西形狀居然有點像後世60年代的三稜刺刀——當然,額外那道凸起的愣,其實也只是起到加強筋的作用,是鈍的,並不是為了多一道鋒刃強化殺傷,只是為了在用強度不太高的材料,鍛造長度更長的刃時,刃身不容易折裂。
沉樹人後世在網上,早年也看到過不少吹噓三稜刺刀殺傷力的地攤文,印象裡2010年以前特別多,吹得玄乎。後來資訊越來越透明,網民水平也逐漸提高,那些地攤說法市場也就漸漸小了,銷聲匿跡了。
三稜刺刀比更後世的現代刺刀比,當然沒有什麼獨門殺傷效果,之所以被淘汰,也不是因為太殘忍被禁用,完全是冶金工藝提升了,鋼材質量變好後,無需加那道加強筋,刀刃也不會折斷。而加了愣之後,反而會讓刺刀的多用途性大大受限。
宋應星現在在刺刀上加愣,完全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並不是沉樹人瞎指揮,宋應星要解決的,就是鋼材強度的問題。
當然了,他搞了這個加強筋刺刀後,也不是完全沒好處。沉樹人簡單問了一下後,得知這種帶加強筋的新式刺刀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成本低廉,可以直接模具澆灌鋼水鑄造。
而此前的刺刀,都是要由鐵匠最後鍛打鍛造的,雖然只需要傳統鐵匠,不需要會造槍管的高技術鐵匠,但那畢竟也是鐵匠。能省技術人員的人力,總歸是好的。
另外,這也是大冶這邊的鋼鐵廠,使用了新式高爐,提升了爐溫,提升了鋼鐵質量,才能這麼搞。
要是用傳統低溫鑄鐵,直接澆鑄的話,質量就更沒法看了,裡面全都是疏鬆孔洞。而沉樹人改良過後的大冶鋼鐵廠,生產出來的至少是初級鑄鋼的質量,直接模鑄帶加強筋的刺刀,再簡易打磨即可投入食用,才成為了現實。
材料的加工工藝便宜了那麼多,上了戰場後幾場激烈戰役下來就折斷報廢也不可惜,反正槍身不用換,頭上的刺刀直接卸了再套一個上去,也算是“模組化設計”了。
沉樹人看完後,點評道:“這東西,大規模製造,節約成本是一把好手,但給騎兵用還是算了,騎兵有騎槍馬刀還是方便一點兒,最多作為補充備用,不嫌重的話可以馬背上多掛一個。
不過,用鑄鋼直接造帶加強筋刺刀,這種省錢的辦法,給以後大規模擴軍的非嫡系部隊用也是可以的。畢竟產量大,便於短時間內大量生產,不佔高階工匠工時。”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看完刺刀、火槍之後,沉樹人又看到旁邊放著幾塊明晃晃的胸甲,樣子倒是跟西方一百年前的全身板甲的軀幹部位樣子差不多,但是還要厚實不少。
沉樹人眼前一亮,覺得這玩意兒有點後世18世紀、拿破崙時代前胸甲騎兵的味道了。
這東西不算什麼創新,因為全身板甲在西方1450年之後就出現了,1550年之前達到巔峰,隨後隨著火器的普及,全身板甲又開始逐漸沒人造了。
沉樹人手下有鄭成功那邊找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宋應星方以智日常工作時自然也會有機會跟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