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矣
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3章 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矣,從1979年開始我在時代大潮裡,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方小冰期連年災荒,地廣人稀,那就是地主之間互相卷,搶著吸引農民來種自己的地。
南方相對災害少人民不逃跑,人多地少,那就是農民之間互相卷,搶著給地主種地。
人多卷人,地多卷地,
哪種生產要素不稀缺就卷哪種生產要素,此自然之理也,mks都說過。
但很快,沉樹人腦中,更大的不理解就冒出來了:地主都減租子了,陝西農民怎麼反而更活不下去了呢?李自成張獻忠都從那兒冒出來的,這點總造不了假吧?
他也就自然而然把這個問題問了出來。
方以智也似乎早就料到會有此一問,直接拿出來一卷筆記,竟是孫傳庭的著作,估計是後世會被收錄到《鑑勞錄》裡的吧,也有可能是《白谷集》,如今還沒有正式命名。
方以智把孫傳庭的書往那兒一攤,說道:“孫總督早年的筆記,我也讀過不少,其中提到他在陝西多年,籌措軍糧、督辦租稅勸農的前後始末細節,有些內容,我原本並不能解,現在才算領會了他的苦衷。
孫總督當年就曾好奇:為何自崇禎初年起,凡他到陝西各處,都看到百姓種地,從不修繕水利,地主想修,也組織不起。甚至百姓種田有不少人還完全不施肥,只是隨便撒種薄種,
不出數年,土地肥力喪盡,又缺乏穩定灌既,旱年徹底荒裂,沒了草木根系固定土壤,表層好土都變成浮土,來年水多了又把浮土沖走,然後就變成黃土、沙土。好地變成了爛地。
然後,因為地廣人稀,加上民無餘財不怕遷徙,走到哪兒都不怕沒地種,少數刁鑽之徒,一塊地禍禍三年變成黃沙土後,就換個鄉縣當流民,沒人認識的地方,再偽裝成良善,找新的地主租地,再種一兩年禍禍完了再換地方。
說句良心話,大多數陝西百姓,其實一開始本性也是純良質樸的,他們也不想,但是少數耍詐刁民混在其中,官府又不能禁,而如果有人當了老實人,地主也未必能保證‘我好好施肥維護水利的田地,未來也能一直交給我種’。
說不定他承諾施肥、承諾興修水利時,問地主要的條件是‘田租只收我兩成、或者三成’,地主一開始為了騙人種地時施肥、維護水利,假裝答應了。
可一旦土地維護好了,過幾年隔壁有流民過來,一開始開價更高,假裝願意給地主四成地租,那地主說不定就‘可憐這些可憐人’,把好地換給他們種了。
原本在這塊好地上施肥、維護水利的農民,其‘永久租佃這塊田’的利益不得保護,久而久之,大家都只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無論做農民還是做地主的,都是好人沒好報,老實的先餓死,最後近二十年大浪淘沙,陝西全剩黃土,良民賢紳也都餓死,越刁鑽越狠毒地越能活下來。”
沉樹人聽完這番長篇大論,才算是徹底陷入了震驚。他唯恐方以智總結得不對,還專門攤開那本孫傳庭的筆記仔細研讀對照。
許久之後,他終於確定,這一切,就是後世經濟學裡幾個最簡單的效應:
對地主,那是公地悲劇;
對農民,那是劣幣驅逐良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後世普通看官也都能懂:後世只要在農村待過的,或者至少在抖音上看過農民吐槽農業糾紛的,一般都知道這幾點常識。
在21世紀,一般國內租種一畝地,根據地的好壞,最便宜大概一年四五百地租,貴的好地,七八百近千都有。
但是有一種地,地租特別貴,那就是租去種西瓜的,幾乎在國內都至少要1500塊一畝每年。
這是因為現代西瓜特別能吸收土地裡的養分廢料,地種過一年西瓜後,就要休耕一年,再輪作豆科植物固氮增肥恢復地力。再好的田,三年種一輪西瓜最多了,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