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從1979年開始我在時代大潮裡,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牢固,也能在外面再多套幾個鐵圈鐵箍嘛。”

沈樹人想來想去,似乎前世看過的那些古代西方造槍技術,是有用鐵片彎卷焊接法造的。雖然有焊縫的槍管肯定比無縫鑽出來的耐膛壓差,但加工速度肯定要快得多。

可惜,周鐵膽聽了之後,也是一臉茫然。只能表示會想辦法琢磨嘗試一下,但造出來的管子強度實在不敢保障。

他實踐經驗還是挺豐富的,耐心地解釋:“府臺大人,這銃管的強度不足,光靠加鐵箍肯定是不行的。

鐵箍如果太鬆,等需要鐵箍來約束火藥膨脹之力時,內管肯定已經炸裂,至少也是開縫了。最後只會導致內管和鐵箍被逐次崩裂。

鐵箍如果太緊,緊到能跟內管一起受力,最初加工時又根本套不進去。”

沈樹人聽了,仔細在腦子裡模擬了一下,也算是外行人千慮,偶有一得:

“你可以試試把加強鐵箍先燒熱、燒到孔洞稍稍變大一些,然後套到已經冷卻的內層卷管上嘛。等外圈鐵箍冷卻鎖緊,不就箍住了。”

歷史上法國人挺愛用這種工藝,但法國人是用在內外兩層炮管材料上,叫做“自緊身管工藝”。沈樹人沒法讓工匠做兩層一樣長的管壁,就只能是在幾個點上重點加強幾圈鐵箍,比18世紀後期的法國貨還是次了一大截。

周鐵膽聽了後,稍微琢磨了一下,頓時覺得知府大人實在是觸類旁通。

作為老鐵匠,他也是隱約能感受到“熱脹冷縮”效應的,但他沒學過物理,沒法系統總結這些經驗的用法。

沈樹人的科學總結,和他的實戰經驗一結合,一下子就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沈樹人也沒為難他,就讓他回去後慢慢琢磨慢慢想,暫時不會新工藝也沒關係。

他全面視察後,又指出一個問題:“卷管法的事兒咱暫時可以不提,不過你這個鑽孔法,鑽得也確實不好,你看比如這兩根管子,內孔和外管的圓心根本沒有定在一起。

火銃能發揮多少威力,是由管壁最薄的一側決定的。鑽孔的偏心誤差這麼明顯,一邊薄一邊厚,厚的那側完全就浪費了。你這臺鑽孔床,怎麼連《天工開物》的水平都達不到”

沈樹人說著,讓隨從拿來一本書,正是三年前出版的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明朝其實已經有記載不少在當時還算比較先進的加工機床了。

有從歐洲流傳來的車木杆的車床;

還可以把車刀換成鑽頭,用來鏜孔;

還可以換成磨砂輪,用來琢磨玉石、車珠子。

《天工開物》裡還配了圖,鑽床鏜床對應的圖名叫《衝砣圖》,車珠子的磨輪床對應的圖名叫《扎砣圖》。

沈樹人穿越前都沒詳細看過《天工開物》,畢竟作為現代人他也懶得看古人的工程技術書籍。

倒是回到明朝之後,去年他跟方以智、董小宛鼓搗飛梭織機和其他小發明時,為了集思廣益啟發,特地重金求取了《天工開物》和《農政全書》。後來發現這些書都有點東西,便一有時間就埋頭苦讀,還真發現了不少好東西。

很多技術,明末其實都有,只是普通百姓和文盲工匠不知道,士大夫又不屑於花代價去推廣。

周鐵膽看了沈樹人出示的書,稍微看了幾眼,眼睛都直了。連連驚呼書上這幾幅插圖,就解決了他多年的一些疑惑,讓他豁然開朗。

“原來這些東西我大明本來就有麼不是佛郎機人和紅夷蠻子才會的麼老朽這些年居然在用那些粗苯得多的鑽臺,也沒想過改良……大人,此書是何人何時所著要是老朽早幾年得到……唉。”

沈樹人也對這個時代的閉塞有了新的認識:

“這書在蘇州,崇禎十年就有了,也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