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章 帝京豈容宵小亂(五),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郭逵、孫利三人被殺,王勝從北樓逃走,一日之後被捕殺,但是其主謀無人知曉。
當時任樞密使的夏竦對仁宗皇帝講,“此事應該讓御史和京中宦官一同審理此事,不要滋生蔓延,讓人不安”。參知政事卻說,“宿衛變亂,事關社稷安危,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請將此事交於外臺嚴加調查辦理”。最後,宋仁宗聽從了夏竦之語。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內侍楊景宗、劉永年等五人,降職外遷;在夏竦的庇護之下,楊懷敏仍居舊職。本來開始有詔寬宥楊景宗等人的罪行,御史中丞魚周詢、侍御史知雜事張昪、御史何郯等說,殿廷設立的宿衛兵士,本來就是為了主上。現在的衛士所作所為兇悖異常,意不可測,後來捕獲賊餘黨。本來傳旨不得殺死,竟然不聽從,這原是領管此事的臣僚害怕捕獲之後,會損害“他人”的感情,所以允許眾人將其毆打致死,這就是殺人滅口。情狀如此,理無可恕。
這事的蹊蹺之處就在此,這四個親從官到底因何緣故作亂,至今不得而知。當時有人傳言是貝州王則的部屬作亂。宮變的主謀是製造貝州兵變的王則的手下,為了替“王則”報仇。(王則此時並未處斬)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王則手下,必當遠在宮外,又怎麼會如此熟悉皇宮的位置,兵力部署;崇政殿的這幾位侍從官為了什麼一定要替王則等人賣命?無論怎樣,此事之後,他們肯定會被審查,難脫干係。
而且此事中樞密使夏竦的態度最為奇怪。宮變之後,夏竦為什麼要急於將此事交於內臺處理,不公佈於眾?又為什麼要去庇護一個小小的內侍楊懷敏?夏竦既然官至樞密使,不至於要為了其他,而斷送自己的錦繡前程。雖然宋仁宗宅心仁厚,但是此事乃是關於自己的身家性命,社稷安危,無論怎樣,應該嚴查到底。那麼他為什麼開始會聽從夏竦的上言?最後也為什麼沒有嚴懲幾位內侍,畢竟失職之罪,護駕不力,理當被斬。
內中情由,實在是撲朔迷離,玄之又玄。最終御史中丞魚周詢、侍御史知雜事張昪、御史何郯多次上疏,要求嚴懲涉事內侍宮人。
御史何郯懇切上疏說道:現在皇上近在咫尺,賊亂竊發,兇惡之狀,無大於此。而居職者既不能察舉,當宿者又不即禽捕,未正典法,何以塞公議!伏乞重行黜降,用振威罰。楊景宗等外遷以後,何郯等又再次上奏,請求罷黜楊懷敏。帝令中書召何郯等,苦口婆心地向他們說道。但何郯不買仁宗皇帝的賬,“衛士持刃直入禁庭,欲凌犯乘輿(皇上),為大臣者應當深責有司失察之罪,楊景宗等人,本就該誅戮以謝天下;若以其過非自取,止可貸其正坐,並宜流竄以戒百職。景宗等罰既甚輕,懷敏又獨異眾,蓋兩府大臣畏陛下左右之怨怒,不能堅執祖宗之法也。伏望一例責授外任,以協公論。”
宋仁宗思慮再三,最後聽從了何郯的建議。將所有涉事內侍處罰。但是自此之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這事情內中緣由到底如何,當時都無法搞清楚,何況現在。當時對於此事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這件事發生後,王贄彈劾皇后是此事主謀,何郯堅決反對認為是潑髒水。四個侍衛,皇后和禁軍當場殺了三個。剩下一個楊懷敏追捕的時候殺了。誰都說不清。最後楊懷敏作為宮防的負責,被貶。夏竦也被貶。因為皇帝暗示輔臣們貴妃不容易,夏竦立刻奉承說要立貴妃為後。言官覺得夏竦奸詐逢迎,參奏了他。後來仁宗主動提出不查了。這件事就千古迷案一直分為兩派。而且兩派都挺有理有據。值得一提的是,何郯當時認為此事為貴妃陰謀說自己看穿一切。但是何郯歷史上因為後來惡意造謠中傷韓琦,導致晚節不保。夏竦死了皇帝還賜他“公莊”的封號。
到底是非曲直,難以論說,反正自此後,仁宗皇帝就不太信任皇城司了。蘇轍拿這個來說事,未免有些強詞奪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