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烽煙起,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是最好不過了。趁此機會重創西賊,為日後收復鹽、宥二州掃清障礙。
蘇轍還是加重語氣說道:伯成,這是官家親政以來的第一仗,務必要持重謹慎,不可輕忽,我等臣子個人聲名事小,官家甫一親政,即遭敗績,絕不可行,所需糧草輜重,肯定會如數轉運,請轉告章宣撫,此役務要大勝!章縡點頭說道:此事之重,我會轉告家父的,就怕下面小吏奸猾,層層盤剝,導致大軍軍需短缺。蘇轍眼睛一抬,低聲說道:可是轉運司與宣撫司不和?
說道這個,就不得不提到大宋奇葩的官制,按制度,大宋每路有四個主官分別是經略安撫使 、轉運使、提點刑獄使、提舉常平使,按照制度,應該是經略安撫使作為主官,畢竟經略安撫使管理軍政嘛,但是宋代的制度主打的就是一個任性,為了防止地方做大,使得經略安撫使成為像節度使一樣的藩鎮,絕大多數路沒有經略安撫使。那麼問題來了,要是地方出現需要用兵的事情怎麼辦?那簡單,小事情由轉運使處理即可,大事朝廷再臨時選派大臣去擔任經略安撫使,事畢即撤。
但是有些地方,比如陝西,與西夏的戰爭曠日持久,不是一兩天能結束的,那又怎麼辦呢?也簡單,重新瓜分防區,設立經略安撫使統管一路軍政。也就是說,在宋朝的行政區劃上來說,實際上存在兩種路,一種是以經略安撫使為長官的帥司路,一種是以轉運使為長官的漕司路,二者的行政區劃互有重疊。按照制度,經略安撫使當然是一路長官,但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轉運使才是一路的最高長官。
具體到陝西那就更復雜了,開國之初,陝西僅一路,就是陝西路,因為當時西夏並未反叛,故而陝西路是漕司路,並未設定經略安撫使,然而隨著與西夏的戰事持續進行,原本臨時派遣的經略安撫使變成的常設,朝廷在陝西的行政區劃設定就開始複雜起來了。首先就是漕司路的調整,原本的陝西路被一分為二,變成了永興軍路和秦鳳路,然後就是帥司路的劃分,整個陝西被劃分為四個帥司路即:鄜延路、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熙河開邊後還設定了熙河路,不算河東的麟府路整個陝西就已經有五個帥司路。也就是說陝西有五位經略安撫使,兩位轉運使。
按照朝廷定製,轉運使負責地方行政,經略安撫使負責軍事,從地位上說經略安撫使是高於轉運使的,但是朝廷為了防止經略安撫使在地方做大,有意加重轉運使的權力,將後勤有轉運使負責,這下就捏住了經略安撫使的命門,同時由於戰事的需要,原本由文官擔任的經略安撫使逐漸改由武將擔任,像狄青、种師中、种師道都是如此,朝廷本來就嚴防武將,對於西軍的將門子弟出任一路經略安撫使自然是極為不滿。
在文官們眼裡,他們皓首窮經,在科場作答,好不容易才從八品小吏做起,數十年兢兢業業,這才穿上緋袍,這些丘八武夫,憑著自己的悍勇,輕輕鬆鬆的就坐上了經略安撫使的位置,還位列三衙武帥、橫班武臣,這讓他們如何能忍!韓琦不就說過:東華門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兒。說白了,整個朝廷對於這些武將出身的經略安撫使們都是不信任的,再到王安石變法後,新舊黨爭,沿邊的武將幾乎都是支援新黨的,畢竟新黨要對西賊用兵,他們才有用武之地。在兩位太后垂簾時,這幫武將都遭到嚴厲的打擊,連立下大功的王韶、李憲也是如此,這就讓陝西帥司漕司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當然,對於中樞來說,自然是樂見此事的,地方大員互相之間傾軋越嚴重,中樞的權威越大,中樞就是希望陝西的漕司制約帥司,同時也是怕邊將擅啟邊釁,故而用漕司控制後勤,使得陝西帥司和漕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帥司認為漕司有意剋扣軍餉輜重,甚至從中貪墨中飽私囊,漕司認為帥司擅啟邊釁,無事生非。這麼多年以來,嘴上的官司打了無數場,幾乎每月都有互相彈劾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